散文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在套路式、同质化答案或过度阐释、拔高阐释等现象下,学生应如何回归正确的“阅读理解”,在散文中真正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获得语言美的浸润呢?12月5日,译林出版社以“如何读,为什么读——我们时代的散文阅读与语文教育”为主题举办了新书《我认出了风暴》阅读沙龙,相关作家及一线教育从业者对上述话题做了探讨。

语文阅读如何和作者达成深度精神交流?教育工作者和作家给出答案-LMLPHP

▲“如何读,为什么读——我们时代的散文阅读与语文教育”为主题的新书《我认出了风暴》阅读沙龙现场。

散文让人理解世界的复杂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注意到,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如今从事写作的人越来越多,文字作品空前广阔,然而其中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凤毛麟角。在他看来,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散文作品应该反映时代复杂的经验,同时对于人类暧昧难明的内心世界予以准确、精炼而又富有艺术性的描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也认为,好的散文帮助读者去理解世界的复杂性,让人看到这个世界的“情”,还原人所以成为人的东西,重新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而不至于变成麻木的“面具人”。

语文阅读如何和作者达成深度精神交流?教育工作者和作家给出答案-LMLPHP

▲李敬泽在阅读沙龙上发言。

散文作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触表现自己向外界、向自身探索的成果,也丰满着读者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比如塞壬的《奔跑者》,讲一个男人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女儿,他特别想念妻女,想同她们一道死,直到有一天这人做了一个梦,发现在梦中要触摸妻子的手时却退缩了。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的爱是含有自私的。”张莉说道。正如“认出了风暴一般”,非虚构的散文也在那一刻指认出生活里讳莫如深甚至难以启齿的地带。

此外,当互联网上充斥陈词滥调,短、平、快的流行语正简化文字的表现力时,散文作家依然探索着语言的深层维度。李敬泽认为,汉语不仅是“瓷器”,还应是“锄头”,汉语既有美,也有着力量。散文不仅让我们抵达生活的深处,更让我们领略汉语的美和力量。

阅读散文应是心与心的碰撞

有学者注意到,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不乏定式套路,阅读理解中,一句话被“掰”碎了逐字解读,文本被过度分析,甚至架空文章本意。张莉认为:“阅读理解不应该将学生的趣味捆死,而应该有让学生抒发己见的窗口,培养对汉语语言的审美。”

语文阅读如何和作者达成深度精神交流?教育工作者和作家给出答案-LMLPHP

▲张莉在阅读沙龙上发言。

阅读散文本应是心与心的碰撞、感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军指出,阅读的重点应当是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他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划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模仿应用能力。他多次参与教育部统编教材的编写,特别提出教育改革已经渗透到了语文阅读领域,新编选的教材与之前有所不同。比如课本后的题目有时只设计一两道简单的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去做个性化、自主化的思考,去真正理解文本,而不是一味遵循所谓的标准答案。

语文阅读如何和作者达成深度精神交流?教育工作者和作家给出答案-LMLPHP

▲新书《我认出了风暴》由张莉主编,遴选了鲍尔吉·原野、雷平阳、李敬泽、李娟等9位优秀散文家的代表作。

“语文教育核心是要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语文素养。”王立军说道,“一是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是基本功;其次是思维能力,要从文章中获得思维逻辑的训练,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然后是审美鉴赏能力,能够鉴赏文章的思想之美与语言之美;最后是发掘文章中优秀文化底蕴的能力,获得文化的浸润。”具体到散文的阅读,王立军指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既要领略散文高度自由与灵活的语言、题材与表达方式,也要抓住散文中的灵魂主旨,与作者达成深度的精神交流。

12-06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