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埋头伏案,接受《星期评论》社的邀请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并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对;当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出版,首版刊印了1000册,没想到很快售罄,迅速再版……走进沪上百年老弄堂,饰演爱国学子的年轻演员激动分发着《共产党宣言》节选的演出限量复印版,随着纸张飘落在观众手中、座位上,百年前“后浪”们的革命激情感染着每个人。

这正是沉浸式大型原创实景朗诵剧《渔阳薪火》现场的一个场景,今天这部剧作在新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演,献礼建党百年,运用多媒体融合朗诵剧的方式,全息打造历史情境复原的在场感,让观摩者置身其中,有浓郁真实的历史情境环绕之感;演员从各个方位出场,如同尽在身侧亲切鲜活呈现,他们像从历史中直接走来,从影像中直接融入,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秘密创建的历史风云。

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100年前,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第一个青年团组织在渔阳里悄然创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也在渔阳里秘密出版。由此,许多党史上“第一”,如第一个党的干部学校、第一个党领导的工会组织、第一份党刊《共产党》、第一个党中央机关所在地等,相继在渔阳里诞生。尤其重要的是,在渔阳里发出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通知,拉开了建党伟业的历史帷幕。身处孕育建党创团的“秘密摇篮”,如何表现这段开天辟地、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

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实景朗诵剧《渔阳薪火》运用近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激情澎湃的史诗朗诵和历史再现情景表演,在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地标,把当年发生在中国革命红色源头的精彩故事搬上舞台,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央视主播潘涛是本次演出讲述人,主创均为年轻人,他们学习党史,充分挖掘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资源,以艺术致敬在渔阳里为建党创团作出贡献的早期共产党人。演出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共青团黄浦区委员会指导,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东方教育时报协办,上海梵音笛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全剧刻画了百年前渔阳里的历史风云,运用了多个视角。比如,“群像谱”聚焦渔阳里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志士,有追求、有理想,有革命的激情、有真挚的友情、有浪漫主义爱情,也有诗和歌声。《渔阳薪火》通过艺术再加工,让这些活生生的美好生命从史料中走出来,走进青年人的心中,让他们觉得革命历史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普通人,有着温暖真切的真情实感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以此来激励广大的青年人去勇敢地追求青春梦想,实现伟大的爱国抱负。

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渔阳薪火》共设六章以及开篇和尾声;每一章既独立成篇,又彼此关联。每一篇有一个鲜明主题和生动人物;六个章节互为独立又连贯成剧。整剧有戏剧性表演、有诗歌的诵读、有那个年代的音乐作为背景映衬,让观众充分感受到革命之激情、艺术之美丽和理想之永恒。剧中凸显“百米小道”的大概念——渔阳里的马克思主义百米小道,不足百米,却是中国革命火种的点燃之地;渔阳里不仅仅是弄堂地名概念,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红色文化概念。

“渔阳里两幢具有红色基因的小楼,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别为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及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主办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表示,这两处看似寻常的石库门建筑,却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初期活动紧密相连,创造了党团史上的诸多“第一”。

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本次演出顾问俞敏是上海党史人物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俞秀松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年来深度挖掘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人文历史含量,收集整理珍贵史料,对扩充重新建党初期上海生动的历史背景及红色精神的传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父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俞秀松的事迹,感召着更多的人。

“新瓶装老酒”,红色主题的故事,不仅仅要说“好”,还要说“亮”,艺术手段创新的创新是关键。“上海是一座红色之城、一座创新之城,演出红色剧目,就是要把这两种精神紧密地融合一起。红色故事要打动人,更要构建符合符合现当下广大观众艺术审美的呈现手段,被更多青年人感悟和喜爱,红色故事才真正拥抱了广袤土壤,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扬。”制作人吴斐儿是编剧、诗人如是表达探索红色主题的舞台新颖呈现。

100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后浪”,如何创下中共党史的多个“第一”-LMLPHP

导演姜涛专注于红色题材舞台演出,曾执导过大型朗诵演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中共一大会址大型朗诵剧《破晓之光——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红色诵读专场《巾帼的黎明》、红色情景剧《追寻》、中宣部的“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型演出、龙华烈士陵园无剧场浸润式话剧《那年桃花》、原创情境朗诵剧《黄炎培》等。在他看来,通过现代舞台艺术手段,有助于让珍贵史料走进人们心里,“遗址演出”“浸入式演出”有着别样的观摩体验。

饰演毛泽东的青年教师吴笑、饰演陈独秀的青年教师孙逊、饰演李大钊的青年教师谷京盛,均为电影学院的党员教师;群诵演员为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在读大学生。该剧协办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李坚表示,上海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红色学府,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2022年是老上海大学成立100周年,作为上海大学“校史工程”深化的组成部分,这次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青年教师和学生担任主要演员的原创朗诵剧《渔阳薪火》,亦是师生共同学习四史、弘扬爱国热情、传承革命精神的最好的实践和展示,是一堂生动的“红色学府的红色党课”。

图片:叶辰亮/摄 主办方

12-07 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