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沉底、爆炸……为造“蛟龙号”,他却在最危险时关掉生命支持系统

2019-04-02信息快讯网

失联、沉底、爆炸……为造“蛟龙号”,他却在最危险时关掉生命支持系统-信息快讯网

【人物档案】

叶聪,1979年11月出生于湖北黄陂,1997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2001年入职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2003年担任“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2007年,他成为“蛟龙号”的首席潜航员。2012年6月24日,他驾驶的“蛟龙号”首次潜到了7020米。

2009年,他担任了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副总设计师。历经8年艰苦攻关,研制终获成功。他任总设计师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将于2020年建成。2018年,他被任命为七〇二所副所长;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光荣称号。

首次下水就沉了底,他却偏不急着浮起来

虽然“迪利雅斯特”深潜器早就创下了深潜10916米的世界纪录,虽然电影《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在2012年3月独自一人驾驶着“深海挑战者号”,潜到了10898米的海底,“但这两种深海载人潜水器都是探险型的,而‘蛟龙号’则是作业型的。这区别,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不仅是去看看海底究竟是啥样的,还是可以在海底搞科研、干活的!”叶聪强调说。

曾寄希望5年内建成的“蛟龙号”,直到2007年冬天才下水。这“下水”还不是下海,只是下七〇二所里的试验水池。

第一次下水池就出现了故障,“蛟龙号”项目副总设计师胡震回忆说:“试验刚开始,‘蛟龙号’应该是中性状态,也就是漂在水面上的,但突然它沉到了池底,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尽管事前有各种应对方案,万一沉底时叶聪应当怎么自救起浮,但5分钟、10分钟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我很着急,因为‘蛟龙号’在水池里是没法和地面通信联络的,马上派了好几个潜水员潜下去看,想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但直到20分钟以后,‘蛟龙号’才浮上来。”项目副总设计师胡震回忆说:“试验刚开始,‘蛟龙号’应该是中性状态,也就是漂在水面上的,但突然它沉到了池底,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尽管事前有各种应对方案,万一沉底时叶聪应当怎么自救起浮,但5分钟、10分钟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我很着急,因为‘蛟龙号’在水池里是没法和地面通信联络的,马上派了好几个潜水员潜下去看,想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但直到20分钟以后,‘蛟龙号’才浮上来。”

最危险的时刻,他把生命支持系统关了

“‘蛟龙’呼叫‘向9’,目前潜水器工作正常,请求下潜!”

叶聪在潜水器里呼叫工作母船“向阳红9号”上的现场指挥。从2009年起,“蛟龙号”开始了历时4年的海上试验。“这4年的海试经历,让我毕生难忘。”叶聪说。

首次海试,“蛟龙号”还没有潜下去,就和“向9”失联了,无线电通信怎么也联系不上。原来,无线通信有个“苹果波效应”,无线信号的发射天线位置越高,天线底下的信号就越差,而“蛟龙号”恰恰就在“向9”船边的海面信号盲区位置。后来,试验队想出了绝招,索性将无线通信天线正对着海面漂浮的“蛟龙号”,自嘲是“海上的中国移动”。但无线信号在水中的传递效果依然很差,无法将数字再还原为语音。他们不得不临时采用最原始的“摩尔斯电码”救急,以保持联络。而如今,他们已经用上了最先进的声呐通信方式。不仅可以传输语音,还可以传输图像。

还有一次险情发生在从300米深潜上浮过程中,作为潜水器动力电源的蓄电池“砰”的一声突然爆炸了。叶聪沉着应对,驾驶“蛟龙号”平安返回母船。他和有关专家一起研究分析,事故症结终被破解。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后,你们会去哪里深潜?”记者问叶聪。

“我们已经去过太平洋和印度洋,也许不用等到‘全海深’建成,在今年‘蛟龙号’的环球航行中,我们就会去大西洋海底,也做一个‘大西洋海底来的人’。”叶聪笑着说。

作者:郑蔚

实习编辑:吴金娇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