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

2019-06-06信息快讯网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喜欢唱反调、扯后腿,瞎掺和。

居高临下,认为自己是领导,瞎指挥。

平时不帮忙,抱瞎怨。

既“丧偶式育儿”之后,眼下,妈妈们更总结出了比之更恐怖的“诈尸型”育儿模式。

不少妈妈们吐槽:在“诈尸式育儿”中,爸爸们经常趁妈妈管教孩子的时候,动不动掺和一下。属于“死”又没“死透”的情况,唱反调!说风凉话!拖后腿!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小玲是一个三年级女孩的妈妈,除了周末接送孩子学钢琴,每天晚上还要陪着女儿练两个小时琴。

最近女儿作业有点多,写完作业再加上练琴,女儿有些闹情绪。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这时候,爸爸就跳出来了,说道:

“不想练就不练了,整天练,你看给她累得,都不快乐了,不会弹琴怎么了,不会弹的多了!”

“我看练琴平时就停了吧,周末练练就行了!”

女儿一听有爸爸这么说,更不想练了。

小玲为了女儿练琴本就心力交瘁,如今爸爸却来掺和一下,平时啥事都不管不问,现在跑来当老好人,瞎指挥。

小玲气得气不打一处来。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爸爸们常趾高气昂地说:“宝宝最近学习怎么样了,这个阶段很重要,你多上点心“,又或者说,“你注意给宝宝加点营养啊”,“宝宝该开始做这个了吧”,以及,“他都几岁了,怎么还说话说不利索”。

妈妈们为了家庭本就操碎了心,爸爸们不管不问也就罢了,但居高临下的态度着实让妈妈们扎心良久。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一方面,平等的夫妻关系是一个家的温度,如果爸爸们只当一个甩手掌柜,啥事都不管,妈妈们抱怨的情绪会越来越高涨,还不是得跪搓衣板...

另一方面,爸爸的指手画脚,被孩子看在眼里,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观念、性格,决定孩子成长的厚度,所谓观念不就是因为“观察”,才会有“概念”。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近日,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李萱在出席一场讲座时,讲到:其实,丧偶式育儿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比如美国1997年进行的一个调查,这个调查包括了一千多个家庭,他们发现父亲投入育儿方面的时间只有母亲的70%左右,甚至在工作日的时候还达不到,勉强在2/3的样子。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德国在2013、2014年的时候也有一个研究,调查了3000多个有九岁以下儿童的双亲家庭。这个研究也发现,母亲在日常照料孩子上,比如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或者联系幼儿园方面担任了绝对主要的角色。只有在跟孩子玩耍和互动方面,夫妻的分工稍微平均一点,但是由父亲占主力的情况也只有3.3%。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那么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200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个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在25到29岁这个年龄段里,有41%的女性自我报告在育儿上花费了时间。在30到34岁的女性中,51%的女性在育儿上花费了时间。但是同年龄段的男性只有15%和26%。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在25到29岁的女性中,那些自我报告参与了育儿的,她们平均每天在带孩子上花费166分钟,同等的男性只有83分钟。30到34岁的女性中,平均每天在带孩子上面花费115分钟,而男性是89分钟。

不过,上海男性在顾家方面可以说是称霸全国了,应该是中国之光。

根据上海社科院的张亮、徐安琪两位老师收集的数据发现,上海的爸爸在一些事情上做得还行,孩子的学习、智力、行为规范方面等等,分工还相对挺平均的。但是在带孩子最苦最累最烦的事儿,日常照料方面,70.7%的家庭还是由母亲担任主要角色的。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所以,即使是在21世纪,在性别观念相对发达的地区,父亲在育儿方面的贡献比起母亲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情况就算是在母亲挣得比父亲多,职业发展比父亲好的家庭里也是这样。

朱丹和周一围就是特别典型的例子,朱丹出名比周一围要早得多,她的职业发展也一直比周一围要好得多。

但在生了孩子以后,朱丹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后来我们可以看到她录节目的时候还要带上孩子。而周一围描述他的生活是:如常。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不仅如此,母亲的职业和收入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一项基于中国城镇劳动力调查的研究表明,未婚的男性和女性相比,劳动的参与率是差不多的,他们的收入也是差不多的。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但如果比较那些生了孩子的女性和没有生育的女性,我们会发现,已生育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一下从84.97%跳水到65%,她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从1300块钱缩水到800块出头,整整砍掉1/3。

可能有的人说,是不是那些生孩子的女性,本来工作前景就没什么希望,所以他们去选择生孩子,选择投入了家庭呢?研究者也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在研究中考虑了各种各样可能影响一个人收入的因素,比如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培训、工作经验等等。结果发现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之后,已经生育的妇女收入还是比没有生育的妇女要少14%。

而对男性来说,劳动参与率和收入一切如常,没有影响。所以带孩子这件事儿,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经济上,对女性都太不公平了。

为什么丧偶式育儿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人们观念上对男性和女性各自家庭角色的理解,觉得男性就应该出门挣钱,养家,拼事业,不应该去插手这些婆婆妈妈的事。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政府做了很多努力,鼓励妇女去走出家门,参与那些原来男人做的事儿,却没有推出相应的政策,鼓励男性参与女人做的事,或者支持男性参与家庭生活。这样政策和宣传上的空白,让很多人至今还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迷思。当然这种想法在今天年轻人中间已经稍微减少了一些。

还有人觉得道理是这么说,但男人实力不行,不会带孩子。如果我们上网去搜爸爸带娃的话,基本上出来的都是这种画面。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这种想法不仅男性有,女性也有,有的学者把妈妈这种行为比作“母亲守门员”,像守门员一样拦着爸爸,不让他带孩子。

那么男性在带孩子方面,天赋是不是真的不如女性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的研究者做了一系列研究,他们比较了那些之前没有经验的新手父母带孩子的水平。比如,这些父母在面对婴儿不同情绪时的身体反应,还有当爸爸喂奶和妈妈喂奶时婴儿的喝奶量等等。这一系列的研究都指向同一个结果,男性和女性在带孩子的天赋上没有任何区别,他们的潜力是一样的。

我自己研究过程中间也遇到过特别多给力的爸爸。比如说有一个爸爸,他的妻子工作比较辛苦,所以他们家是他负责带孩子的。当他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疯狂地哭泣: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只有他们家孩子独树一帜地哭着:我要爸爸。

所以当父亲跟母亲一样去投入带孩子的时候,不仅能把孩子带活,还能够跟母亲一样,和孩子培养出安全亲密的关系。

其实在好几十年前,因为二战让很多孩子失去了父亲,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就开始关注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多早期的研究关注了那些在父亲缺席的家庭里面长大的孩子,和在父母双亲家庭里面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比起单亲家庭的孩子,那些父母双亲家庭里的孩子发展要好得多。不管是学业成就,还是心理健康等等。

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欧美国家的女性开始参加劳动,研究者们又关注了那些双亲家庭里爸爸参与程度高的,和爸爸参与程度低的家庭,看他们的孩子发展情况怎么样。这些研究也发现,父亲参与程度高的孩子在方方面面的发展都比那些父亲参与程度低的孩子要好。

英国一项包含了7000多个家庭的追踪研究发现,在孩子七岁的时候,父亲参与程度比较高的,孩子在十六岁时,和同龄人相比,学业成绩更好,和父母的关系也更亲密。而这些良好的学业成绩和父母关系,又给他们日后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基础,让他们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对自己的婚姻更满意。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那么为什么爸爸带孩子对孩子有好处?我在研究过程中,最经常听到的一个回答是:因为父亲能够在家里面给孩子提供一个男性的角色,能够给教给孩子勇敢、坚毅、有视野、有魄力这些男性的品质。那些单亲妈妈家庭里的孩子之所以发展得不太好,就是因为家里缺少了这么一个男性的角色。

社会发展影响父亲角色与身份

李萱称,社会的平等程度以及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资源,都会对家庭产生影响,也影响着父亲角色的建构。

关于父亲的实证研究,在全世界主要从二战以后才开始出现。此前,不论是心理学界还是社会学界都少有关于父亲的研究。而中国的学术界关于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从目前所能够找到的零星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前现代农业社会中国的典型父亲,结合了传统儒释道里的个人美德和家庭伦理。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父母在养家、教育和家庭权威方面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父亲的角色在家庭生活中淡化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父亲的缺失”。在当代中国,父亲的角色模式又有了深刻的转变。随着全球化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之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朝着以孩子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严父慈母”的描述始于明代

中国人一般认为,严父慈母是传统的家庭模式,其实并非如此。

时常诈尸的老爸和一直焦虑的老妈。心理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信息快讯网

这一家庭模式的描述,直到明代才出现。此后众多古籍中,凡是提到严父慈母的,也往往是描述某人生平时偶尔会用到,并非中国传统家庭的一定之规。

至于中国现代社会,李萱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和城市家庭进行了大量入户调查发现,中国家庭的父亲与孩子的情感表达模式,大多数可以用“温暖”来描述,并且大多数父亲都参与育儿。调查同样发现,父亲表达关心的方式最常用的是给孩子和家人做好吃的,其次是记得孩子想要的礼物,在适当的时候买给孩子。李萱说:“中国的父亲表达爱可能更‘实用主义’,很少用语言表达。不过这也符合东亚文化的传统。”

父亲对孩子有多方面影响

常有关于“父亲带的孩子更聪明,更高瞻远瞩,更有决断力”的说法见诸媒体,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李萱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在于父亲与孩子互动的质量,还在于父亲参与育儿缓解了母亲的压力,使得儿童能够得到更丰富与和谐的人际资源。

现有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影响孩子的方式,不因他们的性别不同而不同。心理学家关注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质量和次数,但是,父亲在家庭环境中如何与其他成年人交流,对于孩子来说也很重要。在独生子女家庭,这往往是指父亲和母亲的互动,以及双方的社交互动模式。

李萱称,父亲参与儿童的养育,让儿童除母亲外有第二个人互动,并且三个人的互动模式为儿童的心理成长提供了更多情感和人际资源。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综合自报、一席、家长会了么

联合国专员:阿桑奇病情恶化,一直遭受英国当局的心理折磨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身为一个妈妈,要牢记的四件事
美国对华极限施压,听10国政党人士怎么说
如何找到持久的爱和幸福感?心理学家开出了“爱行动指南”,儿童节从学会爱开始
70年来上海创造了哪些激荡人心的传奇?来听听档案里的故事怎么说
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怎么走?这篇文章里有答案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
早饭吃不对,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持续上升。看看,早餐要怎么吃?
这件“小事”,一直牵动习近平的心
暖心!90后高三心理老师拍摄创意视频送考:高考这头“小怪兽”,你们终将会把它打败!
感动! 复旦儿科志愿者团队远赴迪庆救助生命,至今已有四年
今日芒种 | 泽草所生,青梅煮酒,该吃杨梅、荔枝,还有啥进补?
河南牌照大客车怎么做起了洋山港一日游生意?司机还出示不了驾照……
男子躲在火车厕所里怎么敲门也不出来,原来是因为这个
没有眼镜的时候,近视的古代人看不见了怎么办?
看了一场电影,怎么就生了怪病?
端午 | 一定是要吃粽子的,但是怎么吃很有讲究
《一本好书》《这!就是灌篮》……品质节目“出圈”击中了怎样的受众心理?
35岁超级奶爸领养五个残疾儿童,自己一直是单身
别做焦虑妈妈!心理学家忠告:孩子更喜欢眼里闪烁稚气的你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