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

2019-06-06信息快讯网

山若水之舟,行云伴水流,又扬山一程、水一路的追远风帆。怀想晚明中国书画巨擘董其昌参禅悟道的诸多往事,令人于云间偌大的静寂中,听到了一种既平凡又超脱的生命之音从内心破壳而出,故而感慨良多。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三、从董其昌参禅悟道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一)、董其昌悟禅不虚,务实修为,其成功的艺术人生在于禅修开悟,以勤补拙,舍得用功。有人说董其昌天份极高,非常人能及,其实并不尽然。他17岁与伯长同试于郡,考试成绩第一,说明他确实聪明;然而,又因字拙,降至第二,可见他的毛笔字写得很差。古代有"字如其人"一说。所以,在这方面看不出董其昌有旁人难以企及的天赋。然而,知耻近乎勇的他,从此发愤习书,由字"拙"变字"秀",以书入画,一路加分。他虽不是专业书画家,却登至中国书画艺术高峰。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虽然董其昌的优秀书画作品为世人所仰,但其人生进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是修禅开悟,总能在自我"沉思"中找到一把开启灵魂之门的钥匙,自我解脱,获得新生。例如,万历十三年(1585),他31岁那年赴金陵(南京)会试,落第而归。这对于背负着重振董氏家族几代人希望的董其昌来说,绝对是一次沉重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倒下,而是再接再厉,勇往直前,靠的就是禅修开悟,进而从狭隘的读书仅为求取功名中解脱出来。董其昌在《禅悦》中回忆道:这年五月,始参"竹篦子话",久未有契。坐船赴金陵,舟过武塘时,于舟中卧念香严击竹因缘,以手敲舟中张布帆竹,瞥然有省,自此不疑。同年秋,自金陵下第归,忽现一念,三世境界,意识不行。凡两日半,而后乃知《大学》所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正是悟境,不可作迷解也。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香严击竹"公案图

参"竹篦子话"亦即"看话头",是继文字禅后兴起后的一种禅修方法。修此法易中有难。易乃简便易行,"行住坐卧皆是禅",凡人平居无事,随心任运,任由千思百量;难乃高深莫测,"话头"大有学问。对一事一物,每个人都可以有多种见解,但最终"讨个出格之路"、得出如同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就有相当难度了。董其昌所参"竹篦子话",源自《天圣广灯录》,其中就有"师见来,竖起竹篦云:不得唤作竹篦子,唤作竹篦子即触,不唤作竹篦子即背,唤作什么"之问,便是一个颇有禅意深度和回答难度的"话头"。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董其昌画像

董其昌说他"一日于舟中卧念香严击竹因缘"。"香严击竹"是唐代香严智闲禅师开悟的公案。故事说的是祐和尚为激发香严智光提出了一个问题,香严广搜经书却回答不了,于是灰心丧气,有了放弃学佛的念头。一次,香严除草时随手扔出的瓦砾恰好击中竹竿并发出清脆声音,他由此在击竹、声响和耳闻三者之间感悟:如果自己没有听到击竹声响,心里还会有这种声音存在吗?所以,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心里"放下"则一了百了。一心指望读书仕进、求取功名的董其昌,回首自己在科考路上走得磕磕碰碰,久坐在船上的他,看水路漫长,烟波苍茫,也有与香严禅师无言以对的灰心丧气,烦躁郁闷。于是,他便用类似"香严击竹"之法,用手敲击船上张布帆的竹竿,不仅"瞥然有省,自此不疑",而且在会试失利的归途中又入儒释互通的格物"正心"悟境。由此想到,董其昌的父亲董汉儒曾是一位乡间塾师,他自幼在父亲的教育下攻读儒家经典。也许是这层缘故,董其昌击竹开悟,不仅与曾子《大学》里的话有了儒释互阐的彼此融通感怀,且悟到了"一念三世境界",是一个摒弃执迷不悟、放下所有执念的万法皆空境界;心入此境,则有了"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的心无旁骛、专注于道的心中澄明。所以董其昌云:"正是悟境,不可作迷解。"可见禅修使他悟到了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而通过自我内省,获得了解脱的人生智慧,努力方向变得明朗起来。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的确,上述认知对于董其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书画艺术审美观,都有着一以贯之的终极意义。且看金陵会试落第而归的董其昌,有感于禅的一颗质朴"初心",从读书以求取功名、光宗耀祖为初衷,嬗变为一种自我内心需求,即把读书视为修身养性、求知得悟的自我需要,变外在的世俗压力为内在动能,由不自觉变为自觉,不自在变为自在。四年后,董其昌以会魁二甲一名高中进士。入朝做官后的董其昌,禅修心相随,书画常相伴,以爱我所爱的生活状态,不让一日闲过。我们因此看到了一个入仕后尽量躲避党争风险,一有风吹草动就设法告假或屡屡请辞还乡的董其昌,距政坛越远,离山水越近。他以沉稳内敛的禅意观照画山水,没有丝毫的人工斧凿习气、火气,也未见任何世间纷争迹象流露于画面;有的是儒家的尚和、尚仁,禅宗的天机禅趣,老庄的尚弱、尚柔,兼容并蓄,使他的山水画呈现出一派疏淡平和的宁静与安祥。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上述可见,董其昌悟到了禅的精神,即注重内省,不向外求,当下安心,自己觉得愉悦就好。我们难以说清董其昌一生画过多少座山峦、多少条溪流,只知他修禅开悟,"途中即家舍",每一步都是到达,每一步都是家;山水世界,书画天地,天人合一,家园从来不在遥远的地方。因此,我们进一步读懂了话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的董其昌,以书入画,修禅悟道,享受着一份高贵的孤独,以笔代步,行走山水间,其山水画韵有着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寄托。正是长期坚持习禅并时常与禅对话,董其昌有了艺术人生的性灵澄澈和自在,如其《禅悦》感言:"在法身中一了百了,若有时在,有时不在,则非自在。故曰放下便稳。"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董其昌之所以能获得精深学术造诣和辉煌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习禅而生定性和悟性,还在于敬业务实,不畏艰辛,持之以恒,肯下苦功。"欲悟三乘妙,还从万刧来"。松江莫如忠家藏《谈禅诗》如是说。董其昌参禅悟道,用功习书作画的故事很多,信手拈来一例。话说六祖慧能听人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即简称的《金刚经》有悟,遂去求法。就是这部与儒家《论语》、道家《道德经》并称为释儒道三家宝典的《金刚经》,让年轻时的董其昌产生了浓厚兴趣。史载董其昌19岁始书《金刚经》,"庚辰四月佛诞日竟。"不知这部五千多字的《金刚经》董其昌书写了多少遍,只知"庚辰"是明万历八年(1580),董其昌26岁。岁月迁转,历时八载,可见董其昌习书《金刚经》心之虔诚,用功之深,在手中的那支笔上下足了铁杵磨成针的功夫。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一个17岁之前毛笔字写得很差的董其昌,在勤能补拙的路上写出了人生新篇章。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追怀董其昌与禅有缘的故事,令人怀想起黄蘖禅师的诗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继尔又思古贤语:"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由古入今,前几年国学升温,身边的一些朋友或去学《周易》,或去习书临帖。几年过去了,无不感触良多,不熟读数十遍或写浅一缸水,哪里会有幡然得悟的柳暗花明又一春和笔下渐显的从容功力!所以,虽说人的天赋各有差别,但勤奋才是取得成功的根本。须知梦想与务实,始终如影随形;  不仅如此,梦想越伟大,道路越崎岖,有志于把远大抱负变成现实的人,必然要比常人付出更多。这或许是话说董其昌故事,能够给当下人某种启示的一种开悟思考。

(二)、回鹿之郡,思鲈之邦,神驰故园,援笔走心,董其昌的禅缘情系家乡山水。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董其昌《燕吴八景图》

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国际大展上,近距离观看《燕吴八景图》,心情尤为激动。因为此图不仅透出了气韵秀润、散淡冲和的氲氤禅意,而且在见山见水的背后有着诗在远方的笔墨温度。《燕吴八景图》中的《九峰招隐图》、《赤壁云帆图》,图画的便是山水沉静的松郡九峰意象。恰如传统中国画和包括昆曲在内的传统戏曲一样,似乎看不到和听不到哪幅名画、哪段名曲里,有真山真水的酷似逼真和在生活中听到的声音。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大凡都是从高处影响低处的。不过,知晓《燕吴八景图》来龙去脉的故事后,再欣赏董其昌的《燕吴八景图》,便会由衷感叹,董其昌的禅缘与故土情缘是相互交织的。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董其昌《九峰招隐图》

话说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四月,在京为官的董其昌同乡杨继礼即将返乡省亲,董作《燕吴八景图》相赠。从画题上即可看出,燕在北,吴在南,天各一方,以画寄情,山高水长。在《九峰招隐图》的右上方,董其昌写道:"九峰招隐。陈道醇居九峰深处,续三高之胜韵,彦履当访之,此图所以志也。"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时隐居于松江九峰中的东佘山。此外,高冠九峰的天马山东麓有"三高士墓",为元末明初著名文人诸暨杨维桢、钱塘钱惟善、华亭陆居仁三墓合称。杨继礼,字彦履,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以庶常授编修之职。董其昌画此画的初衷是拜托杨继礼回去后,一定要去拜访一下他的老朋友陈继儒。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董其昌《赤壁云帆图》

在《赤壁云帆图》左上方,董其昌写道:"赤壁云帆。在横云山为小赤壁,右燕吴八景,仿宋人笔意,送杨彦履。岁在丙申夏四月。"由"丙申"而知《燕吴八景图》作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同时依据画上行文又引出以下故事:是年秋,董其昌"奉使长沙,浮江归,道出齐安。"齐安是黄冈旧称。董其昌门下士徐旸时为黄冈令,恭请董其昌大书北宋苏东坡的《赤壁赋》,"勒之赤壁"。董其昌乘风解缆,后作《小赤壁诗》,说是"为余松江小赤壁解嘲而已。"笔者找来《小赤壁诗并序》,读后方知,董其昌所谓的"自嘲而已",其实是为松江小赤壁打抱不平。这首诗的诗序云:"吾郡九峰之间有小赤壁。予顷过齐安,至赤壁下,其高仅数仞,广容两亭耳。吾松赤壁,三四倍之。何以小为?因为自嘲。"横云山小赤壁,后因炸山取石,成为一个大的深坑,今又变废为宝,建成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俗称"深坑酒店"。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董其昌《婉娈草堂图》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十月,董其昌回乡拜访陈继儒于小昆山二陆读书台,并题《婉娈草堂图》为别。陈继儒是松江小昆山人,婉娈草堂乃他所建。因西晋陆机、陆云吴亡后在此读书生活十有余年,故草堂取陆机《赠从兄车骑》诗中的"婉娈昆山阴"成婉娈草堂名,以祀二陆。陆机的这首诗是写给他的从兄陆士光的,时任车骑将军;昆山即小昆山,是唐建华亭县前的旧称。董其昌在《婉娈草堂图》中写道:"丁酉十月,余自江右还,访仲醇于昆山读书台,写此为别。"笔者沉浸于古人的笔墨留痕中,想到了书画同源和文人画诗书画印一体的问题。试想,若是没有上述画中题记,后世则很难知道背后的故事;如果能书者不能画,能画者不擅书,能书画者却不通诗文,又怎能融为一体,彰显中国画的人文魅力。所以,前文所叙述的达观禅师初至云间,对董其昌所说的关于文章与禅理"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的哲理仍具有观照当代的现实意义。此外,有感于董其昌禅缘情缘两相牵,想起雷佳动情演唱的《乡愁》: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董其昌以笔代言,画的是山水禅意,叙的是人间友情,还有家乡永远是他生命的根。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三)、缘承缘续诗意生活,人生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修行。诗意栖居的当代生活里并不缺少禅意。就诗而言,是需要慢慢品读,细细品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喜欢诗意般的生活,不是为了适应快节奏,而是渴望慢生活。"花开花的,雨下雨的,佛念佛的,我活我的"。松江著名诗人徐俊国的这首小诗,就能把人带入一种富有美妙禅悦的意境。笔者曾在网上搜索过有关"禅意"的图片,从中发现,无论是艺术化的画面或者是家居空间装饰,都富有质朴美感;而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如上海人喜欢的色彩是以素雅简洁为高贵。这一切又似乎与亲近山水的董其昌,崇尚简淡,方见高华的艺术观感相互映照。可见人的生命本质里富有诗性和禅意存活的基因。林语堂先生写过一本书,书名《生活的艺术》,其中就富有诗情禅意。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当下,体验质朴生活,感悟智慧人生,亲近自然,返朴归真,已为许多人内心向往的一种生活品质,自觉或不自觉地踏上禅修静养之路的人并非鲜见。如今有句话耳熟能详,即人生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修行。实际上,缺乏人生感悟、缺少思想光芒的旅行是不具有修行意义的。反之,处处皆道场,时时在修行。修行讲求一个"悟"字,例如清茶一杯,能从归于色香味中悟出"其道归于精燥洁"者,就是一种体验之"悟"。体验或者说体味,静默下来是必要条件。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是自欺欺人;只有以冷静头脑去看忙乱的生活、纷繁的世界,才能真正走近禅的定性,感悟"平常心是道"和本色纯朴之美。有钱的人过得不一定快乐,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的人,方能享受到内心的自由宽松,过上悠闲自在的幸福生活。从董其昌进行艺术创作时心中处于一片澄明状态,进而感知寂静和沉思的价值能够孕育孤独的高贵。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人在寂静沉思中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大扫除,该放下的舍得放下,该拿起的自觉挑在肩上。有此豁然开朗,就获得了人生智慧。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笔者理解人生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修行,首先是真实,其次是开悟,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好比约朋友去看海,人在旅途中,一路风驰电掣,无疑是在旅行;当行至海边,看到了海面波澜壮阔,波浪滚滚,浪花飞溅的时候,仍然是观光旅行。只有静默下来,想到波浪汹涌的海面下还有宽广的海底世界,那里有着偌大的平静。人在观海听涛中最终悟到了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不仅是书画韵致,也同样是人生笔墨。此时,就有修行的意味了。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相闻时下不少人在修"生活禅",并以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为伴,体验传统人文生活情趣。习禅获得愉悦故然是初衷之一,但仅仅停留在茶有味、琴有韵的欣赏上尚未入禅修开悟之境,习禅静养的关键是借助禅修方式,摒除心中杂念,于沉思中反省内心,自省开悟,而非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怨天怨地,怪三怪四,或只想着别人的不是,处处维护自己。殊不知,人都爱面子,但仅仅把面子视为人生尊严是不够的,为了面子坚持错误是最没有面子的。所以,琴棋书画,以琴为首。作为修身养性器乐之具的古琴,不是弹给别人听的,而在于扶慰自己的心灵并从中得悟。例如董其昌在《画旨》等著述中多有提及的东坡居士《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可谓妙语解颐而近禅悟说因缘。只有人与琴合,指与弦触,琴方发声。通俗地说,就是一个碗不响,两个碗叮当。事物之间都有因缘和合,并非孤立存在。生活中的董其昌,善焚香鼓琴,用以排除扰乱心智的东西,收获心有澄明,进而转化为艺术境界升华,如他从参禅老衲"放下便稳"的悟中有省,感觉身心自在,书画也有了烟云供养、神淸气爽的逸韵。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董其昌参禅悟道的成功艺术实践告知后人,只有放得下的人才能真正拿得起。可见修禅修的是人的生活态度,一旦有了"放下便稳"的禅悦"观照",习禅开悟者便能坦然接受和泰然处置来自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坚定明天会更美好的生活信念;如此洗涤灵魂,"清空"自己,则又为"拿得起"的勇于担当夯实了立身基础。此外,善于汲取禅宗精华的人,其言论往往闪烁智慧之光,能够从哲理层面上作出深度思考。从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以天地为师"的深切感悟中,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富有哲理性的认知,即文化求根,但同时求变;文化坚守,但不是保守;思想稳固,但不是顽固。那些富有品格内质的传世书画作品,总以光而不耀、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而载誉千秋。

【云间漫谈】浅说松江董其昌的禅缘(下)-信息快讯网

总而言之,在董其昌的山水画和艺术人生中,我们体味到了"淡"的禅意,"素"的芬芳,同时还有望五色、闻五音、品五味的文化兼容并蓄,如孟子的"气",庄子的"神",慧能的"悟"皆有体现。董其昌求仕进,攻读的是儒家经典,如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其亲近山水、心怀归隐,又与儒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以及老庄向往"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而作逍遥游的出世观相吻合,但佛门禅宗"不识是迷,能识是悟,顿悟成佛"的"观照",予其书画艺术和理论影响之深,又令人刮目相看。这对当下喜好禅修习静者而言,也可谓开启了一扇可以参悟的门窗,即中国多元文化因交融而共生,因碰撞而开放,又因坚韧而自强。当下,我们更需要在与时俱进中用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开启心智大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为实现中国梦共赴一席盛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谱写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新篇章。末了,祈愿天下有缘人,把人生当作一次旅行,更是怀揣致远梦想的一次"修行",在追求真善美的路上踏实行稳,走好脚下每一步。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