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隐忍中的浪漫

2019-06-13信息快讯网

难忘那隐忍中的浪漫-信息快讯网

周而复致艾明之的信,选自《书影相照:艾明之纪念展》

《书影相照:艾明之纪念展》即将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我想起了在上影文学部与艾先生共事的岁月,记忆中依然充满了温馨。

1987年我从上海影协《电影新作》编辑部调到上影文学部工作,有幸和艾先生做了同事,每周六都会在永福路那幢古色古香的小洋房里开部里的例行会议。那时文学部里年轻人逐渐多了起来,而艾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前辈。每次见到他都是衣衫笔挺,皮鞋擦得锃亮,派头十足。显然,在当年上影的环境中,具有好风度的编剧并不多,所以在我眼睛里,艾先生潇洒倜傥的外形,高挑的个子更显得出类拔萃。80年代末的上影文学部,硕果仅存的元老除了艾明之,还有李天济。艾明之在电影界有一个美称“老上影的一支笔”。文学部十来号人一共就是一支半笔,他占去了三分之二。艾先生获此殊荣是出于大家心悦诚服的对他的尊敬——自1952年他调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担任编剧后,在四十年上影生涯中,他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的《伟大的起点》《护士日记》等电影剧本近二十部,是一个既高产又高质的著名编剧。

电影编剧通常不被观众注意,拍摄于1957年的《护士日记》,改编自艾明之发表在《收获》上的长篇小说《浮沉》。故事讲述护校学生简素华不顾男友反对,毕业后毅然来到北方一个工地医务站工作,热情地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当美丽如公主般的演员王丹凤穿上工装走在工地上,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被鼓舞得热血沸腾。那个时代隐忍中的浪漫感动了无数观众,如今提起,四○、五○后的一代人仍记忆犹新,在共和国迎来建设高潮的时代,电影中主人公们的精神面貌点亮了他们平凡而又艰苦的生活。片中插曲《小燕子》,由王丹凤亲自演唱,从此流行,也成为几十年经久不衰的经典儿童歌曲被广为传唱。

创作《护士日记》时,艾先生挂职到上海第三钢铁厂三年,担任副厂长,深入工人的生活。他后来的几部重要作品,都来源于那一段生活。等到《护士日记》上映,艾明之才三十二岁,王丹凤只比他大一岁,他们的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曲嘹亮的青春曲,鼓舞起了无数年轻人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和对青春爱情的憧憬。2012年,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和《中国作家》杂志社在京举行盛大活动,对一批优秀的老一辈电影文艺工作者进行了表彰。艾明之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表彰他在六十多年的电影和文学生涯中,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艾先生以电影剧本高产闻名,并同时进行长篇小说、话剧剧本创作。在他九十二年的人生岁月中,为中国文坛留下了长篇小说《浮沉》《火种》《燃烧吧,上海》;电影作品《伟大的起点》《黄浦江的故事》《护士日记》等二十多部;还有曾经轰动一时、被各省市数十个剧团争相排演的话剧《幸福》,开辟了当时喜剧创作的新局面,后来拍成电影,由著名影星韩非主演。以上这些作品在当时都曾在中国文学界、电影界和话剧界产生了热烈的社会效应,用今天娱乐界的话来说,他是中国文学电影界的一个传奇。

在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创作中,创作者们素来有农村题材易出彩,而工业题材难把握的忧虑。因为大部分创作者对现代工业不熟悉,在作品中容易陷入对某一工业方案的争论中,从而忽视了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这一死穴使大多数创作者对工业题材望而生畏。艾明之却因长期扎根在工厂中,熟悉工人的生活,可以独辟蹊径写出工人生活中的精彩故事,塑造出从领导到工人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我在《书影相照:艾明之纪念展》开展前接到艾明之长女黄小蓓的电话,她正忙于精心筹备展会内容。她与我分享了几封文化界领导、前辈作家写给艾明之的信。从他们关于创作与作品的讨论中,我更清晰地了解了艾叔叔在电影界和文学界的历史位置。

除了电影剧本创作,艾明之还是一个小说创作的名家。很多年前收到艾叔叔赠送的六卷本文集。文集中收入了他的主要作品,譬如在当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火种》,这部小说开辟了工业题材的一个崭新视角,我至今还记得小说主人公柳金松经历了大灾,一夜间头发全白的那个细节。1963年《火种》正式出版,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会长、《上海的早晨》作者周而复在当年12月致艾明之的信中说:“得手书并大作《火种》,展读之余,喜出望外。上海革命历史至为丰富,惜少人专力致之。你埋头著述,成绩惊人,殊堪钦佩。北京风行一时,并举行读者座谈会讨论大作。附去消息一则可见一斑。”(下图)

《火种》描写了中国1918至1927年这一历史变革时期上海工人的斗争生活,内容深刻、精彩,具有时代意义。艾先生心中有一个宏伟计划,拟撰写《火焰三部曲》,以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来描绘1918至1949年的中国工人运动。小说的第一部《火种》于1963年出版,并得到了茅盾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好评。正当他准备继续创作时,“文革”开始,创作被迫中断。在地毯式的抄家中丢失了准备多年的第二、三部的所有资料,巨大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一直到1988年,该系列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燃烧吧,上海》才出版。这部史诗式地描绘上海工人生活的巨著,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在上影与艾明之等前辈共事的日日夜夜,是我人生中值得永远怀想的岁月。每次从美国回上海,我都会与艾先生餐叙,记得2016年11月16日最后一次去看他时,他坐在轮椅里却依然谈兴很浓,他说:“我担心再也见不到你啦!”然后坦然地说自己六年抗癌后,医生也没有什么治疗的办法了,近期下身已经没有知觉。见谈话气氛有些低沉,他忽然又说:“你回来参加文学活动的消息,我都知道,我十分关注!”言语中充满着鼓励和期望。半年多后他就病逝了。

今年正逢上海电影制片厂建厂70周年,我作为一个曾经的上影人,经历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一段极为辉煌的年代,谢晋导演拍摄完成《高山下的花环》后,我到谢导家里采访了他,听他侃侃而谈创作心得;《芙蓉镇》拍摄时,我曾随记者团远赴《芙蓉镇》的外景地,在湘西王村驻扎多日采访摄制组,亲眼看到了一部经典影片的诞生。作为艾先生的挚友,听到黄小蓓告诉我《书影相照:艾明之纪念展》即将举行,我由衷地欣慰。上影已经走过了70年,在中国电影的长廊中,来自上影的影片留下了磨灭不了的历史印迹,而在这些深深的印迹中,艾明之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一席!


作者:叶周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舒明 吴东昆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