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习“唐样大刀”,又出口明朝刀剑赚了很多钱?

2019-07-11信息快讯网

日本学习“唐样大刀”,又出口明朝刀剑赚了很多钱?-信息快讯网

《广东新语》里有这样一段话:“粤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断毛发,久若发硎,不折不缺。”

日本刀,是明代中国重要的进口商品之一。现在很多文章说,大量进口它们,是因为质量好。其实这种说法大概颇可存疑。

据《广州日报》,当年输入中国日本刀的价格,与在日本本土的相比,大大高出。故而,这是一门利润很高的生意。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大背景,则是当时的“勘合贸易”。

【刀剑出口是一门暴利生意】

日本刀早在宋代已经出口到中国。学者陈伟庆言,日本刀造工精美,是宋士大夫珍爱的域外之物。他指出,日本刀首次出现在宋朝是端拱元年(988),包含在日僧奝然派其弟子喜因给宋太宗进献的方物中。日本刀还得到了梅尧臣、司马光等人的赞誉。梅尧臣诗曰:“日本大刀色青荧,鱼皮帖欛沙点星。东胡腰鞘过沧海,舶帆落越棲湾汀”;司马光也有诗说:“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欧阳修还专门写了一首《日本刀歌》:“有客赠我日本刀,鱼须作靶青丝绠。重重碧海浮渡来,身上龙文杂藻荇。怅然提刀起四顾,白日高高天冏冏。毛发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闻道倭夷初铸成,几岁埋藏掷深井。日淘月炼火气尽,一片凝冰斗清冷。持此月中斫桂树,顾兔应知避光景。”评价都是很高的。

到了明代,中日之间的贸易在“勘合”的大框架下进行。“勘合贸易”是在“ 朝贡” 名义下的一种官方特许贸易,即由明朝政府制作日字与本字勘合各一百道,日字本字底薄各二册,将其中的一半留在北京礼部, 其余的一百道勘合和日字勘合底簿一册送日本, 本字勘合底簿送交留在中国。日本船只来中国, 每船必须携带勘合一道, 经查其珠墨字号相符合, 方可进行贸易。这是为区别贸易船与倭寇船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为什么日本方面特别热衷于向中国输入刀剑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里有这么一段话:“据说,一把日本刀在日本仅值八百至一千文,而明朝给价高达五千文。故日本以朝贡为名,将大批刀输入广东以至中国各地,赚取巨利。”

【为了多卖刀来华贡使次次“超标”】

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纯粹市场行为。比如,宣德九年(1434),日本国王的贡物是:马29 匹,撒金鞘大刀2把,玛瑙大小20块,金属屏风3副,黑漆鞘柄大刀100把,铠1领,砚台1面并匣扇100把。明廷的回赐是:赐国王白金200两,花绒绵4匹,丝20 匹,罗20匹,纱20匹,绢20匹;赐王后上述物品的一半,价值远远大于日本的贡品。明王朝以厚金回馈贡物的做法,显然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润,而是为了谋求与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友好关系。因此,考虑到成本控制,对于贡使入朝,是有严格的限制的,“永乐初,诏日本十年一贡,人止二百, 船止二艘”“宣德初,申定要约,人毋过三百,舟毋过三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并非严格执行。特别是初期日本通过进献倭寇俘虏,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明朝方面的信任,令明朝对日本朝贡船几乎来者不拒。日本幕府为了获取日本市场上需要的铜钱,几乎每年都遣使入贡,甚至一年来几次,而且每次入贡的船只和人数都超出了规定。如景泰四年(1453),日本贸易团来明,乘船10 只,总人数达1200人,所带货物约是以前的10倍。

学者时晓红指出,勘合船所载除少数贡品外,大部分是商人携带的货物,当中包括日本刀在内的兵器特别多。由于明廷规定外国朝贡的兵器不得在民间买卖,便全部由官方买下,给明廷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明廷也曾努力使日本少带刀剑,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宪宗曾要求日本各样刀剑,总不过3000把。景泰年间也曾压低收购价格。但日本贡使和商人置之不理。

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的说法,明宣德八年(1433),日本入贡刀3052把;景泰四年(1453)增至9900把;成化二十年(1481)又增至38610把。据研究统计,1432年之后日本人十一次入贡刀的总量达到约20万把之多,从中谋取的利润非常巨大。

日本学习“唐样大刀”,又出口明朝刀剑赚了很多钱?-信息快讯网

【日本刀源自中国佛山铁曾远销日本】

日人清水橘村在1932年写就的《刀剑大全》里说:“我国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艺美术、百工之技术皆由中国传来,刀剑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则其初之锻刀皆为舶来品,乃任何人不能争论者。”

故宫博物院学者毛宪民指出,日本刀在上古时代为直刀,最早仿自中国西汉中期环头直刀。中国的刀剑制作水平对日本刀剑早期发展影响至深。到唐代,日本以“唐样大刀”为基本蓝图,加以改进,从淬火技术到造型均有很大发展。从12世纪开始,日本造刀名家辈出,成为受人尊重的高级工匠。但无论如何,“其刀剑的制作之始,从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无不深受中国中原文化的影响”。

日本本土钢铁匮乏,所以也从中国进口不少铁制品。明清时期佛山崛起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冶铁重镇,依托珠三角,特别是广州的外贸网络,佛山铁锅远销海外。明朝中叶以后,因铁器出洋获利数倍,铁锅与丝、棉、瓷器等中国商品也大量出口东西洋,以换取白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下旨,开放了自顺治十二年(1655年)开始的海禁,自此,佛山铁锅如潮水般销往海外。由于出口太多,一度引起官方的担忧,要求限制对外贸易的数量。

有不少人说,佛山的大铁锅运到日本,经重新熔铸后变成了日本刀,又出口到中国。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但具体规模如何,流程怎样,还是不怎么清晰。我们能说的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曾称赞日本刀制作精良,构造合理,并在其基础上加以仿制,装备军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产品。日本古代金属重甲少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轻薄的日本刀大行其道,并在工艺方面达到极高水准。但在装备更好、防御更强的古代中国和欧洲,对抗重装军团的兵器相应地更加重、阔、长。不过日本刀产生以及出口中国的历史,也体现了古代世界不同区域之间频繁的相互往来,以及互相影响和交流。

【考据派】

【东洋刀的老祖宗】

名称:汉环首钢铁刀

描述:全刀长度达117.5 厘米,宽约5厘米,最厚处5毫米。平肩长身,刀刃略向内收,刃线十分清晰,刀柄处尚残余部分木柄,刀茎宽厚,猛烈劈砍不至折断,包浆优美,品相十分完整。

等级:国家三级文物

藏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日本学习“唐样大刀”,又出口明朝刀剑赚了很多钱?-信息快讯网

宝贝故事

汉朝建立后,冶铁业得到迅速发展,汉朝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冶铁技术。随着骑兵时代的降临,军队对兵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骑兵时代的降临,青铜剑的刺击方式,已不能满足高速运动中的骑兵技术,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强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这就使得环首刀和强弩一样,成为汉军独步天下的利器。

这种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和后世的刀不同,一是直身,二是斜锋而非曲锋,三是没有格—因为刀主要用来劈砍,没有刺的功能,所以不用铸格来护手。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

汉军凭借环首钢铁刀在武帝元朔二年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以及之后漠北之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南下骚扰问题,使之一部分远遁荒凉的漠北,一部分逃亡欧洲,成为后来奥匈帝国的中坚。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首钢铁刀将匈奴打败,并间接促成了当时的欧亚民族大迁徙。

东汉晚期,钢铁刀剑流入朝鲜和日本等亚洲其他国家,日本更是直接仿制环首直刀,并精心改进装饰,被尊为兵器之典范。

环首刀这一套制刀的技术,从汉代传承到唐代,而后传入日本,开始仿制出唐样大刀,并继续摸索实践,最终成为了如今驰名天下的日本刀族(主指太刀、打刀、忍者刀)的基本流程。汉刀、唐刀、倭刀,可以说是东亚特色长刀的一脉相承。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汉代环首钢铁刀为单手持握,足见当时汉军之剽悍。刀首另铸环首,厚实沉稳,与刀体连接浑然一体。此刀保存极好,历时近二千年,风骨犹存,刚柔相济。

这把馆藏汉代环首钢铁刀是目前已知存世保存最好的汉环首长刀之一。


来源:综合自广州日报、杭州日报、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官网

编辑:王磊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