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医恐惧症,你有吗?

2019-07-31信息快讯网

牙医恐惧症,你有吗?-信息快讯网

这是一个拖了两年多、一直没写完的题材。

为什么我清楚地记得是两年多?是因为起初我提起笔要写这个题材的时候是我上次去看牙医。而这次再有这个念头,是因为又去看牙了。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定期”洗牙,而这个“定期”,已经因为自己的懒惰拖了一年多。不过说是“懒惰”不如说是恐惧,就连我现在“笔聊”这个话题,都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有些害怕、呼吸都有些困难。

除了恐惧、紧张等主观感受之外,对于牙医的恐惧也会让人产生生理上的变化,比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等,皮肤温度、皮肤电反射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都是诊断牙医恐惧症、区分严重程度的客观标准。牙医焦虑/牙医恐惧并不罕见,世界各国关于牙医焦虑发生率的报告,从10%到40%不等,女性往往比男性报告更多的牙医焦虑。

牙医恐惧症,你有吗?-信息快讯网

在一项跨文化的研究中,30%的受访中国人报告有中度或重度的牙医焦虑,而丹麦只有15%。

这可能是因为国人并没有定期看牙医的习惯,看牙医的时候已经是“病入膏肓”、必须“敲骨吸髓”,过程会更加血腥、疼痛,更难以忍耐,自然也就更加害怕了。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对牙医的恐惧来自于三个因素:

有些孩子因为过去在口腔治疗中的消极体验而产生牙医焦虑,有些孩子是因为胆小、在多数场合都会产生剧烈的恐惧反应,还有些孩子是对于治疗中的某些要求(比如一直保持张嘴的姿势等)感到气愤。

除了儿童本身的因素,父母对于牙医的恐惧和焦虑也会加重孩子的负面反应。

而对于成人来说,对牙医的恐惧可能来自于接受口腔治疗时遭遇过的直接创伤,或者本身存在其他的心理问题,或者容易受到惊吓。

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只要一进入到牙医门诊、听到滋滋的钻牙的声音,甚至头脑中出现“牙医”的念头,就开始紧张、感觉牙齿在隐隐作痛,就像是一种条件反射。实际上,焦虑和恐惧症的形成也与条件反射有关系。

条件反射是人们通过亲身经历将一件事情或者刺激与某个特定结果结合起来的过程。20世纪初期,心理学先驱之一的华生认为,婴儿只有很少的情绪反应模式(比如恐惧、愤怒、喜爱),也只有少量的情景与这些反应相关。但如果将不怕的刺激与害怕的刺激同时呈现后,再单独呈现不害怕的刺激,婴儿也会出现害怕的反应。

在之后几年,巴普洛夫发表了“狗和摇铃”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条件反射是形成牙医恐惧最常见的原因,有研究指出,创伤经历对于严重的牙医恐惧的解释度达到38%。

牙医恐惧症,你有吗?-信息快讯网

牙医恐惧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缓,但对我来说,对牙医的恐惧并没有随着年龄而减少。这可能与另一个因素有关——对于看牙过程的预期。如果预期看牙是一件特别不舒服的过程,看牙时的疼痛无法忍受,那么所感受到的焦虑和恐惧就会更强。因此,更多的接触牙医可能减缓对于牙医的恐惧。

有人比较过心理学学生、生物学学生和牙医学生的牙医焦虑水平,结果显示,牙医学生的牙医焦虑情绪显著低于心理学学生和生物学学生,有经验的牙医学生的牙医焦虑显著低于刚入学的牙医学生。

正因为有牙医恐惧的人很多,也有不少人来研究可以缓解焦虑的方法。很多人怕牙医其实是怕疼,因此用麻醉和止疼的方法可以缓解焦虑。另外也可以通过改变对“看牙”的负面认知(比如看牙一定会很疼)来缓解焦虑。

还有就是运用某些方式让患者放松下来,比如引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肌肉放松、放松联想、使用生物反馈等等技巧,达到“牙医当前而面不改色”的目的。最近有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帮助牙科病人放松,特别是在海边漫步的虚拟场景能帮助病人减少焦虑、疼痛,在一周后回忆起看牙医的经历也更为积极。

还有研究发现,薰衣草和橙子的香味可以缓解病人看牙时的焦虑、改善患者在牙医诊所的紧张情绪。还有人试着用音乐来缓解牙医焦虑,也起到了一定效果。不过这种效果似乎也只对当次门诊有效,并不会减轻病人对以后看牙医的焦虑。

说归说,我还是害怕牙医的。但人不能因噎废食,每年的定期口腔检查还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防患于未然,还会因为疼痛小而减少未来的恐惧,通过多接触牙医降低对看牙的紧张情绪。

作者:王日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PsyCh Journal杂志编辑)

编辑:金婉霞 陈曦(实习生)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中科院之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