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哈工大凭什么屡获“第一”?答案在平均年龄27.5岁的“八百壮士”故事里

2019-08-06信息快讯网

致敬!哈工大凭什么屡获“第一”?答案在平均年龄27.5岁的“八百壮士”故事里-信息快讯网

▲20世纪50年代,新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师的合影(资料照片)。

提起“哈工大精神”,还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说起。

上世纪50年代,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热忱,来自世界各地、祖国四面八方的800多位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齐聚边疆北国,从祖国各地奔赴远在东北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他们扎根边疆,不畏艰难,建立起一批新学科,创办了一批新专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当时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7.5岁。

历史为他们留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哈工大“八百壮士”。

从他们中走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马祖光院士、全国师德标兵秦裕琨院士、全国模范教师杜善义院士、第一部新体制雷达发明者刘永坦院士等一大批专家学者。

老一代哈工大“八百壮士”躬耕北疆、爱国奋斗,新一代哈工大“八百壮士”赓续传统、建功立业,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激光专业、第一个航天学院、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研制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龙江二号”,成功进行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研究,首次揭示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

2010年中组部来校形成的调研报告这样描述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

就是这批年轻人,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博导沈士钊对“八百壮士”的理解是两个特点,一个是敬业,一个是实干,大家特别努力,特别认真。

“壮士”们在创造哈工大历史辉煌的同时,也培育了“与祖国共命运,勇于担当重任”的爱国精神。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建于1920年的前苏联创办的中东铁路(1945年改为中长铁路)学校。1950年移交给中国政府时,学校仅有师生近700人,多数是前苏联侨民。当时苏联政府表示,如果中国政府提出要求,苏联愿意派出专家支援学校建设。时任松江省政府主席兼任哈工大校长的冯仲云立即把这一情况向中央汇报,建议接受苏方提议,很快得到首肯。上个世纪50年代,哈工大从苏联26所著名高校相继聘请了80多名专家来校工作。

当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政府把向前苏联学习作为基本战略方针。哈工大传统上用俄文教材、俄语授课,自然成为学习苏联的试点。党中央、政务院为哈工大规定了办学方针和任务:“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

“相当于不出国留学苏联”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大批满怀理想的热血青年,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哈工大工作、求学。

一大批从全国各著名高校选送来的优秀年轻讲师、助教是这支队伍的“晶核”。

哈工大的校长们都特别爱惜人才。

身为省长的冯仲云校长的做法是请内地来的教师到家中吃顿便饭。

陈康白校长专注于引进人才,国内著名专家马大猷、李酉山等都被借聘来校工作。时任副校长的高铁为单身教师找对象,主持集体婚礼。

爱才如命的李昌校长更是唯才是举,主张“打着灯笼找人才”。1961年,26岁的数学助教吴从炘品学兼优,学校破格晋升他为副教授,但是他曾被原单位“开除团籍”。这事被东北局领导质询,李昌派人去“答辩”,说服了上级。

“八百壮士”的领军人李昌1953年来哈工大做校长时才38岁,与他的队伍同属“少壮派”。老教授们回忆,“那时候不分节假日,我们在李校长的办公室研讨教学和发展问题,经常是谈到凌晨。”

李昌来学校后恶补高等数学,连续四年请人每周六个晚上给他上课,还能挤出时间按时完成作业。这种拼命精神感染着多数比他年轻的“壮士”们,很多人经常“开辟第四单元”(上、下午和晚饭后各为一个时间单元),看书、备课,搞研究直至深夜。

“选苗子、拔尖子、摘桃子、压担子”,是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培养青年教师的典型做法。

1957年,随着以机、电、仪、土木、工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体系的基本建成,哈工大拥有一支在当时全国重点高校是一支最年轻的教师队伍,被李昌校长誉为“八百壮士”。“八百壮士”开创的“第一波”的业绩包括创办新专业、编译新教材、培养大批工程师,以及自身成长为专门人才。

致敬!哈工大凭什么屡获“第一”?答案在平均年龄27.5岁的“八百壮士”故事里-信息快讯网

▲全国师德标兵秦裕琨院士和团队成员作为代表领奖

披荆斩棘,你们是新中国科教事业的奠基者。敢为人先,你们是新时代科教兴国的开拓人。哈工大“八百壮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为国家聚荣光,为时代书传奇。哈工大“八百壮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航标,更是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一脉薪火。这薪火融汇进入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血脉,汇聚起最激荡澎湃的发展动力。哈工大“八百壮士”,你们是哈尔滨夜空一颗颗最闪耀的星。

“2018感动哈尔滨”特别致敬了哈工大“八百壮士”。

近70年过去,他们或已离去,或已耄耋,他们身上闪耀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后来人始终把国家需求为己任,书写着知识分子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时代答卷。

振兴国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负

中国工程院院士、86岁的沈世钊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已在哈工大度过了60余载春秋。

1953年,年仅20岁的沈世钊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远离家乡亲人,来到哈工大成为一名师资研究生。三年后,他留校任教,从事木结构研究与教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迎来而立之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被确立为我国学习苏联的样板学校。像沈世钊一样,很多青年教师响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号召,从南方的“鱼米之乡”一路北上,来到天寒地冻的北疆。

“我们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经历过那些真真切切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年轻人干劲儿十足,一心想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沈世钊说,当年的东北缺油少肉,校舍简陋,他们都不以为苦。在他们心中,振兴国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负。

致敬!哈工大凭什么屡获“第一”?答案在平均年龄27.5岁的“八百壮士”故事里-信息快讯网

▲1953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制图教研室全体教师合影(资料照片)。

那时,他们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习,晚上复习消化、为本科生备课,当起“小教师”,还自发组织翻译、编写教材。在快节奏、高强度学习下,他们很快成长为一支年富力强、勇挑重任的教师队伍。

为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需求,哈工大按照行业、甚至按照企业工种设置专业,有的专业名称与工厂车间同名。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哈尔滨锅炉厂急需专业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秦裕琨回忆说,1954年,在他从上海来到哈工大的第二年,就参与组建了我国最早的锅炉专业。“当时是学习苏联技术,今天我们的技术已在世界上领先。”秦裕琨欣慰地说。

虽然人才急需,但哈工大培养学生始终坚守“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哈工大原党委书记吴林说,当时的哈尔滨电机厂、鞍钢、一汽等等,各大工厂都活跃着哈工大毕业生的身影。他们进办公室能画图设计,下车间能抄起家伙干活儿,哈工大因此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敢为人先 开创中国多个“第一”

上世纪50年代初的哈工大几乎是白手起家。“八百壮士”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在摸索中起步。短短十余年间,他们创办了24个新专业,一个基本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以机电、电气、土木、工程经济等为主的教学体系基本建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八百壮士”代表杜善义,1980年到海外做访问学者。他头一次了解到复合材料这个领域,为了多学知识,别人一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周就看完了。很快,他创新性提出将力学和新材料研究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这一新思路获得了国际国内一致好评。

两年后,杜善义回到哈工大。他说:“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把我派出去,我就要为国家建设出力,建立自己的团队,培养一批复合材料人才。”

致敬!哈工大凭什么屡获“第一”?答案在平均年龄27.5岁的“八百壮士”故事里-信息快讯网

▲哈工大“八百壮士”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的教学笔记(2015年5月14日摄)。

当时,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正面临材料更新换代难题。杜善义提出,要想提升性能必须使用复合材料。于是他投身于复合材料事业,并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目标的航天学院首任院长。

哈工大航天学院参与了“试验卫星一号”“试验卫星三号”“空间激光通信”“载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在航天上,每减轻1克重量,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新材料的出现将带来一场新变革。”杜善义说。

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哈工大亮出了一份靓丽的科研成绩单。

薪火相传 新时代书写新华章

在祖国建设最困难的时候,哈工大“八百壮士”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挺起了民族脊梁。他们不仅开创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更诠释了一代代知识分子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共同追求。“哈工大‘八百壮士’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奋斗、敬业实干、团结奋进精神,流淌在一代代后来人的血脉中。”哈工大原校长杨士勤说。

40岁的黄志伟曾多次拒绝国外多所知名大学邀请,于7年前来到哈工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结构分子生物学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研究室。在3年时间内,他带领团队连续破解3个世界生命科学难题,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哈工大地处偏僻地区,有时是种优势,适合安安静静、踏踏实实搞自己的研究。”黄志伟说。

哈工大是创新的圣地,也是创业的沃土。刚刚毕业留校的“90后”博士万龙迎来了在哈工大的第10个年头。大二那年,他进入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一系列科技创新项目。丰富的专业积淀和实操训练,让他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硕士毕业后便成立了哈尔滨万洲焊接技术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电池底盘、半导体靶材、5G基站散热箱体……都成了万龙的焊接技术“新战场”。“用我们的科研成果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是老先生们教导我的,也是我创业的初衷。”万龙说。

在哈工大,像万龙一样扎根边疆的新一代“八百壮士”还有很多。他们努力推动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先后成立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工大焊接产业集团、哈工大激光通信有限公司等多个高新技术企业。

几十年来,“八百壮士”和后人们以一种“啃硬骨头”的精神,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解决了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的一道道难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说,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不但没有过时,反而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

明年哈工大将迎来建校百年,一代又一代“八百壮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将为国家发展注入更多强劲新动力,书写更多时代新华章。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综合自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哈工大网站等

比狼牙山五壮士更悲壮,百余名红军宁可跳崖不愿伤及百姓
捷报频传!化学国际奥赛中国队包揽全部第一,南开大学获2022年承办权
欧盟新掌门冯德莱恩上任后第一把火烧向性别平等,但多国不买账
“八一”特别策划丨面对镜头,他们第一次说出了心里话
保时捷女司机自称红灯随便闯、被爆不是第一次打人?周围邻居对她印象深刻...
文旅部“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出炉,给自己拟一个亲近乡村的出行计划吧!
80年前出演《乱世佳人》,用罢演抗争好莱坞的陋习,如今她活成了103岁的传奇
73岁的100亿美元票房冠军:妈妈爱上爸爸好友离婚,父子绝交15年,却成人类历史上第一票房导演!
演黄蓉一炮而红,却惨遭爱情背弃,64岁的米雪靠什么活成了香港的“不老传奇”
因为缺爱,哪吒儿时没朋友;敖丙就像全村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哪吒》到底在讲啥
观众质疑“博物馆不给吃东西,又不让孩子乱跑”,评论亮了!
全国首创!第一人民医院全面开放“医教研”三大核心工作区,邀请市民参观体验
尽管卑微,但它的世界很美好,需要你的保护!华东师大科研团队拍摄国内第一部苔藓科普微电影,美哭!
【中国经济有力量】制造业全球第一的实力
暑期第一热剧已确定?从豆瓣4.8到7.5,《陈情令》逆势上涨,圈住观众的是什么
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 “坚定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初心”(牢记嘱托 奔跑追梦——收到总书记回信之后)
这群4-11岁的中国孩子,在阿维尼翁和爱丁堡的舞台上演出“故事新编”的《钟馗》
43岁的舒淇,为何让90后鹿晗“念念不忘”,她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少女
台风中,81岁的她在暴雨中心跪着……
台风暴雨中5岁的他被“心大”父亲留在车内,水很快淹过车门,那一刻……
到瑞金医院实地采风后,一群19岁的少年创作了一部话剧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