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景点打卡式”路线,来一场“硬核”的学术人文之旅

2019-08-20信息快讯网

告别“景点打卡式”路线,来一场“硬核”的学术人文之旅-信息快讯网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当学者踏上人文之旅,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与感悟?上海书展期间,文史领域专家推出学术考察文集,或觅书或考古,或访建筑地标或做学问,邀请读者跟随书中路线来一场游历。

中华书局出版的《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就是一本学术游记,以一群青年学者的嵩洛文化之旅为主线,结合他们各自专业知识,挖掘中原名胜古迹背后的故事,包括最新考古发现和一手材料等。全书由9篇文章和大量高清彩图组成,全面介绍考察过程,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体文物及现象专门论述,或就中原地区历史地理展开讨论,与传统文献结合,展现出跨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性。

九位学者“组团”考察,他们来自文、史、考古、美术等不同领域,但共同点在于:研究时段都是中古,所以他们选择了嵩山—洛阳这条代表中古时期“天下之中”的线路,上攀嵩山,登顶峻极峰;下探古墓,亲临考古现场。从沉默的石碑中读出故事,认出看似平凡的土堆实为帝陵封土。

“洛阳在中古为何如此重要?太室阙上的石刻是大象吗?中原的酷热会不会是某些历史事件背后未被注意到的理由?还原历史现场,也许永远不可能100%;去与不去,却仍有本质的不同。”主编仇鹿鸣则将此书定位为一本“硬核”的旅游书,考察路上他还反驳跟随一般导游容易听到的种种荒诞故事。有读者感叹,想摆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模式,打算带着书复制一遍作者们的嵩洛行。即便有些考古现场进不去,有些文物看不到,但能去的每一个地方,伴随着书中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探讨的文字,意义也会完全不同。

告别“景点打卡式”路线,来一场“硬核”的学术人文之旅-信息快讯网

说起圈内寻踪传统文化的高手,学者韦力是绕不过去的存在。多年来,他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继《觅踪记》《觅史记》《觅曲记》《觅文记》《觅词记》后,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觅经记》是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之六,涵盖声音训诂、考据校勘、典章制度、义理分析等多个角度,自孔子至晚清学人,生动复现了近60位经学大师的足迹。“觅系列我想写12部,目的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一一地写到,而后萃取出来另外的著作。”上海书展上,韦力分享他探寻经学遗迹、追索大师遗风的独特经历,直言《觅经记》是最难的一部。

韦力藏书多,读书多,著作多,为何这一部“最难”?“相对于写作来说,这个难是怎样把一个‘过时’的思想体系用简洁的话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考验。书中复现近60位经学大师,寻访亦难。还有那么多人物今天甚少被提及。”书中还穿插了200余张善本古籍书影以及300余张故居、祠堂、墓园、遗迹照片,见证韦力只身求索中华文明的悲壮之旅。

比如,自2010年起,韦力耗时四年遍访典籍中记载的163座古代个人藏书楼,又花三年时间逐一查证。韦力还完成了对分布大江南北的几十位古代藏书家之墓及古代遗址的寻访,包括刘向、班固、范钦、黄丕烈、曾国藩、罗振玉、傅增湘等。行游华夏山河,追索大师遗风,韦力对中国儒家学术思想悠悠数千年发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脉络梳理。“出于种种原因,太多的经学名家无法寻得,实属遗憾。”

告别“景点打卡式”路线,来一场“硬核”的学术人文之旅-信息快讯网

有的学者也将目光投向更辽阔的远方。《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是苏枕书客居京都十年之际推出的新作,既有一如既往的对异乡风物、古迹和日本文化的关注,也显露了作者一路走来读书问学的痕迹和学术志趣的延伸变化。从博物学到书籍史,从宫崎市定的中国史研究到大藏书家傅增湘的旧藏踪迹,令人不忍释卷。

北京大学教授辛德勇评价:文如其人,更如其心。“枕书看中国的眼光,是这样;看日本,也是这样;看人看世界,都是这样。同样的柔和而善良,同样那么敏感,体察入微。”同处于东亚的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历史绵长,相互之间有着积极而又深重的影响。知识界、文化界有责任努力扩大双方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游学著书,正是一大路径。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