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17日,美国洛杉矶码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是来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家送行的。对于钱学森来说,这是他争取了整整5年的归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得知这一消息后,开始筹划回国。
当时,钱学森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科研条件。为了回国,钱学森先后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脱离美国军方身份。但美国军方并不想放钱学森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甚至威胁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1950年9月7日,钱学森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的拘留所里。
钱学森夫人蒋英(生前采访):强大的探照灯24小时对准他,不让他获得休息。每隔十分钟就有一个士兵打开笨重的铁门,伸进头来看看他有没有逃跑。大铁门很重,声音很响很刺耳。
被拘禁15天后,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和钱学森的导师等人凑齐了一万五千元美金,将钱学森保释出狱。回家后,蒋英发现,钱学森不仅在这15天掉了十五公斤,而且还失声了。经过休养,钱学森的失声得到康复,但他不能从事自己之前的研究,还必须每月向洛杉矶移民局汇报行踪。
1955年6月,钱学森被软禁的第五个年头,他甩掉美国方面的监视,将一封写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辗转寄回祖国。信中说自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1955年8月5日,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的信件,被告知可以离开美国。1955年9月17日是钱学森和蒋英结婚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一双儿女返回祖国。
一封神秘电报叮嘱“沿途切勿下岸”
从美国洛杉矶到中国香港,一万多公里,二十多天的航程。启程回国前,钱学森收到了一封父亲钱均夫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很简单:沿途切勿下岸。为了安全起见,钱学森照做了。
当回到上海,蒋英向钱均夫询问这封电报的时候,钱均夫却回答:我没发过。
这封电报究竟是谁发的?成了一个谜。
50年后,外交部解密了部分档案,其中就包括这封电报的底稿。原来,这是外交部担心钱学森的安全,害怕他归国路上发生意外,特意以父亲的名义叮嘱他留在船上,不要上岸。
钱永刚把这份电报底稿复印下来带回家。埋藏在钱学森一家心里的谜,终于解开。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回到祖国。仅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在访问哈军工时,院长陈赓大将从北京飞抵哈尔滨,与钱学森商谈研制导弹事宜。
钱学森(生前采访):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所以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6年10月8日,是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0年之后,1966年10月,两弹试验结合成功。从此,中国的核导弹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钱学森教育儿子: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钱学森曾列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十七人,排在首位的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钱均夫当年曾经和鲁迅、蒋百里等人一起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救国之路。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鼓励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民国时期,钱均夫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一方面学理工,立志“航空报国”;另一方面,他又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像父亲一样,钱学森也对儿子钱永刚的人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钱永刚:他认为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尽可能多看书。我曾经被老师叫去训话,说像你这种条件就应该是全5分,你为什么4个4分?说明对自己的要求不高。
我回去后,父亲看我噘着嘴,问今天啥事不高兴了?
我跟他说了情况,我说消灭4分不是做不到,但这得让我少看多少课外书!我父亲听了以后,啥也没说,嘿嘿一笑走了。
经过半学期努力,最后4分消灭了,都是5分。结果回来我爸来了一句,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他们这些大家到了一定程度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不是像我们一些老师要求学生都是100分,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用“身教”告诉孩子 什么是“尊重”
回国后,钱学森一心扑在工作上,陪伴家人的时间非常有限。钱学森对孩子的教育,流露于他生活的点滴。
当时,为了照顾好钱学森的饮食起居,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导弹研究,组织上为钱学森配备了一名厨师。
钱永刚:这个炊事员做得一手好菜,(不过)没文化,一个字不识。那时我是初中生,多多少少有点瞧不起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饱经风霜的厨师。
有一天炊事员问我,“永刚,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你爸爸妈妈吃饭的时候,都穿着整整齐齐?”这个问题真给我问住了。结果他说了一句让我记了一辈子的话,他说“永刚,那是因为你爸爸看得起咱”。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所以以后我也学着像我父亲那样,不论对待谁,除了有礼貌,更主要是尊重。
钱永刚:从父亲身上最要学的是“爱读书 低调做人”
1955年9月,跟随父母返回祖国时,7岁的钱永刚还是个孩子,对父母所说的回国其实毫无概念。长大后,钱永刚才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那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能体会父亲当年的心境。
2005年10月,有关方面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全程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并担任馆长。
2009年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与世长辞,钱永刚也到了退休的年龄。除担任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还是钱学森图书馆首席志愿讲解员。与其他讲解员不同,钱永刚的讲解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带着学生们朗读64年前钱学森登船回国前对记者说的一段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记者:您跟他父子一场,你觉得从他身上看到的作为孩子最要学的是什么?
钱永刚:两条,一是爱读书,这个爱是贯穿生命的始终。成了大名后,探索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他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去服务。二是低调做人,对名对利永远保持低调。
十年前,钱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了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供后来人学习传承。
他所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导弹、火箭研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在主持中国航天关键技术攻关和型号研制的过程中,他将技术科学思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确立结合航天和国防建设需要开展科研的指导原则,突破了大量关键技术,为许多重大航天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国庆阅兵式上的“东风快递”DF-17常规导弹正是采用“钱学森弹道”设计、可突破美日海基和陆基反导、让拦截变得不可能的精确打击尖刀。
今天,让我们回顾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而奉献的历程,共同缅怀钱老,缅怀他自学生时代就立下的科学报国之志,缅怀他始终坚持为民族复兴选人生。
投身国家科研建设,是引路人,亦是开拓者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钱学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钱学森亲自倡导并谋划组建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机构,与郭永怀等做出了建设低速、高速和超高声速风洞设备,同时建设模型自由飞和计算空气动力学设备的长远规划。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实验技术”获2016年度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地面试验奖(AIAA Ground Testing Award 2016)。世界最大的激波风洞(JF12),是国际首座可复现飞行条件的高超声速风洞,解决了困扰高超声速地面试验六十年的世界难题,引领了国际先进风洞实验技术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钱学森培养造就的一支航天医学科技人才队伍,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他建议成立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从“神舟五号”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实施自动交会对接。钱学森积极倡导并大力支持的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的战略,使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得到了科学地稳步发展。
他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数十年如一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成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保持着一位杰出科学家崇高的学术操守和价值追求。
1978年9月27日,钱学森撰写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在《报》上发表。经过四十年的推广、应用和发展,“系统工程”从概念走向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航天型号研制部门走向国家决策机构、从工程技术型号设计走向国家管理顶层设计,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对国家战略、国防工程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产业革命到教育事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钱学森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从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下后,钱学森从未停止思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钱学森提出要开展第六次产业革命。他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是由现代生物技术推动的大农业产业革命,它将提高农业生产力,达到资源集约、物质循环、科学管理、生态良好、产品优质、效益提高的新形态。第六次产业革命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战略意义。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钱学森的远见。
东起科尔沁沙地,西至天山南北的广大荒漠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沙产业的理论,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为指导,开始因地制宜探索践行沙产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保护当地生态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1994年,钱学森首次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其核心理念分别是新的通才教育观和现代科学教育体系。他认为不仅理工科要结合,而且要理工文结合,甚至科学还要与艺术结合。因为科学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艺术培养的是形象思维,逻辑与形象思维要相辅相成。
现在全国有46个大学、中学、小学分别设立了“钱学森班”,遍布19个省市自治区。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结合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理念,提出各自“钱学森班”的建设方案,并付诸实施。
钱老离开的十年时间发现、学习、传承从未停歇
对于深挖钱学森生平事迹、研究钱学森学术思想,学习钱学森道德品格,弘扬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十年时间远远不够!但是行动一直都在进行,用多样化、创新性的方式...
一部部著作还原钱学森的人生历程、厘清钱学森重要事件真相、解读钱学森科学思想。
▲图为2019年7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研究馆员、钱学森研究专家张现民所著《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一场场话剧演出由少年、青年演绎钱学森科学报国的志与行。
▲图为2019年10月15日,话剧《钱学森》在内蒙古演出。
一堂堂主题教育课程在党员干部、青年学子心中树立起优秀共产党员钱学森的形象。
▲图为钱永刚馆长为交大师生做主题报告。
▲图为《我和我的祖国》创意快闪《青春为祖国歌唱》主题拉歌。
一场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展览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讲述钱学森的人生与思想。
▲图为2019年10月27日“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第二届论坛暨“钱学森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举行。
一次次不同主题的钱学森思想研讨广邀专家学者畅谈钱学森研究的最新进展。
▲图为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寄往1955年的明信片”留言活动。
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正式开馆,成为全国钱学森精神宣讲的中心。
2019年10月1日,当“致敬”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人们在3号车上看到钱老的荣誉牌。
在那一刻泪目,也在那一刻肃然起敬……
64年前,钱学森为实现“让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伟大理想返回祖国;
64年后,钱学森“出现”在国庆阅兵式上,见证如今祖国的繁荣强大!
回首钱老离开我们的10年时光,
感谢钱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使我们能够勇立潮头。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让我们以钱学森成长经历为参照、
以钱学森精神品质为标杆、
以钱学森人生功绩为示范砥砺前行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顾军
来源:综合自央视新闻、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