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简舞台尽显戏曲之美

2015-12-07信息快讯网

在极简舞台尽显戏曲之美-信息快讯网

新编梨园戏《御碑亭》出自《今古奇观》中的《王有道疑心弃妻子》。 袁婧 摄

■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看完昨晚上演的《御碑亭》,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它是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中唯一一部评委全票通过,并连演两场均告满座的剧目。

它简单:大多数时候,舞台上只有一张几案,演员最多仅三人;它也丰富:梨园戏的表演精华,在两个小时里尽数呈现。它传统:没有奢华新奇的舞美,全靠演员表演牵引观众注意;它也现代:女主人公挣脱了同名传统京剧里逆来顺受的命运,敢于放弃无爱的婚姻。

在业内人士和观众看来,这样一部作品,放在任何时空和剧场内都是一出好戏。它在小剧场内上演,更多是一种向着戏曲本体的回归:剥离一切外在元素,将戏曲艺术的精华浓缩展现,返璞归真,水落石出。

以现代意识改编传统题材

《御碑亭》的故事,出自《今古奇观》中的《王有道疑心弃妻子》,是一出京剧传统剧目,讲述明代书生王有道进京赴考,妻孟月华归宁,途中遇雨,避于御碑亭,遇同样避雨的秀才柳生春。柳生春整晚立于亭外,雨止各去。王有道试毕回来得知此事,因起疑而休妻。后从柳生春处得知实情,向孟月华请罪,两人言归于好。

这样一个传统戏中常见的故事,到了梨园戏《御碑亭》里,变成了孟月华因为柳生春的出现而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与感情,并最终决定“自休”的故事。85后编剧张婧婧这样讲述她的创作意图:女人的情感和自尊,只能注定被忽略被辜负吗?传统戏除了让观众看“玩意儿”之外,真的不需要塑造更丰满立体的人物、对人物情感做更深入的开掘吗?“我想从女性的视角,以孟月华为核心来重新构建这个故事,构建一个讲述孟月华、王有道和柳生春三人之间的故事,凸显孟月华的情感历程和心理变化。我想让她从‘家’这个实际有着更多禁锢意味的环境中剥离开来,让她以本身的面貌面对这个世界。”

“落花空绕枝,流水无返期。那落花流水雨落纷纷,可都还回得去么?”安静的剧场里,处处可以感受到台上人物内心的澎湃汹涌。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改编,让一个传统题材获得了和当下观众连通的精神密码。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这样对记者表示:整部作品在对人物的理解和对人物心理的挖掘上,充分体现了现代意识,从而得以面对当下的观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全剧终了响起《再回首》时,不仅没有让人感到出戏,反而有一种毛孔骤然张开的感觉。

以当代观众视角进行表演

然而,仅仅有一个现代性的剧本远远不够。戏曲是舞台实践的艺术,表演是其最大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梨园戏《御碑亭》最大的看点所在。在极简的舞台上,3个演员以表演完成了一场大戏,尤其是扮演孟月华的旦角名家、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在传统的表演框架内,充分运用梨园戏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旦角表演手法,来表达一个具有现代性的主题,拓宽了古老剧种在人物塑造上的可能。

以第三幕的独角戏为例。孟月华回到家中,回忆起与柳生春亭内亭外相隔的雨中一夜。这场戏考验演员在表演上的分寸感,“过”了容易带有相思缠绵之意,这样角色就不干净;但“不够”又不足以表现出柳生春给孟月华留下的深刻印象。曾静萍采用了有别于她以往在折子戏《大闷》《小闷》中的表演手段,既保留了人物在肢体、表情、声韵中的“古早”味道,又传达出属于当下的人物情感和心理。

“传统程式的表演手段严谨丰富,足够为演员在台上的表演提供支撑。但是当代演员不能满足于这些,而是要从当代观众的情感视角出发进行表演,这样观众才更容易理解传统程式的运用,传统程式也才更适合当代审美需求。”曾静萍这样对记者说。

优秀剧目不该受场地限制

《御碑亭》是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在今年创排的一部新戏,并非专门为小剧场而创作。但该剧在小剧场上演,却毫无违和之感。王评章告诉记者,梨园戏原本就是厅堂艺术,以小巧为特色,“进几步,退几步,几平方米见方的舞台就走完了”。而《御碑亭》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我们不能抛掉传统内核一味先锋革新,而它恰恰就是在有限的舞台里,将传统戏曲的精华浓缩呈现。”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说。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适应各种剧场和观众,原本就是一出优秀剧目应该具备的能力。曾静萍说:“真正好的艺术、好的演员和真正服务于观众的戏曲,不该受场地限制。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种剧场,不然就没有生命力,不是真正的艺术。”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