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运20”重型运输机亮相2014珠海航展。图/东方IC
陕西以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统领,围绕打造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转基地、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的目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措施,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
陕西科技资源富集,全省拥有高等院校108所,各类科研院所1000多个,科技人员22.94万,具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独特优势,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集聚度高的“陕西本色”在经济新常态下得到不断放大。
陕西对接“一带一路”方案提出,重点打造“五个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交通商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合作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加强关中板块发展,打造成内陆开放高地,引领西部省份的改革开放。
创新驱动,迸发出“陕西能量”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三个国家级试点同时聚焦陕西,创新成为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的一张耀眼名片,三秦沃土上屡屡释放出追赶超越的活力,迸发出“陕西能量”———
“三星”项目、美光科技先后落户陕西;天然气重卡和混合动力轿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陕西阎良制造的“运20”重型运输机,圆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闪存芯片、汽车电池项目和年产1500万部手机生产线相继投产,一批国家级大数据中心正式运行。据统计,近五年陕西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63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7项;2015年技术交易额721.7亿元,专利授权量3.34万件,是五年前的7倍和2.9倍。
陕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结合重点产业规划和布局,在煤化工、石油天然气、生物医药、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凝练出240个创新点,已形成15条重点产业创新链,11条特色产业创新链。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加快向中高端水平迈进。陕西还将打造煤化工、汽车、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10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信息产业园,已成为全国首个举旗大数据的产业园区,搭建了全国首个开放性大数据平台,培育了全国首个大数据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陆续成立了全国首个大数据运营平台公司,大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研究院等,已领先全国由信息时代迈入大数据时代。
“十三五”期间,该产业园将聚焦大数据处理与服务产业链,打造“研究引领、教育支撑、孵化创新、服务连通、配套完善”五位一体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力争建成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在全国范围内,该信息产业园已成为价值密度最高、数据存储量最大的专业园区,随着项目陆续投运,这里将形成100万台服务器规模,集聚至少800PB的核心数据资源,到2020年形成2000亿元的产值规模。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200亿元。
“走出去”“引进来”同频共振
科技、教育和相关产业的跨国合作正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新特点。目前陕西300多家企业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陕西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建设项目100多项,陕西企业已在中亚建立7家工厂。陕韩产业园、中俄丝路高科技产业园、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中哈苹果友谊园、中意航空谷、中吉空港经济产业园、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合作项目陆续落地建设,陕西还与中亚国家在能源开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了联合技术攻关。
陕煤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建成了该国最大的80万吨∕年炼油项目;延长石油与中能国际共同投资1.28亿美元勘探开发吉尔吉斯斯坦11个油气区块;西电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区域服务中心;陕西星火集团与哈方企业签订了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协议。
目前,陕西进出口总额已突破300亿美元,增长12.8%,增速位居全国第5位,外贸经营企业突破1万家,三星、微软、中兴、强生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来陕落地,投资发展。
陕西省省长娄勤俭说,“下一步,在建好陕韩、中俄等产业园区的同时,争取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落户西安,加快推进中国-意大利航空谷、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空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特别是在能源产业方面,争取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落户陕西,建立合作共同体,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储备基地。”
未来五年,按照“内引外联、东进西拓、南下北上”12字思路,陕西将更加主动地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以改革开放作为动力和活力,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开放格局,建设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将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强与成渝、长江等城市群的战略合作,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报驻陕记者 韩宏(本报西安3月2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