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摘】《自然》2017年度全球十大科学人物
2017年年末,英国《自然》杂志围绕本年重要科学进展和事件评选出十大科学人物。从量子通信和基因组编辑,到一场潜在核危机和美国环保政策的退步,该人物列表总结了2017年度科学和科学家的成就与挫折。“基因修复者”刘如谦和“量子之父”潘建伟成为其中的华人面孔。
◆ 刘如谦:一名生物学家研发出非天然存在的基因编辑工具,或许有一天可以用来挽救生命
◆ 马里卡·布兰切斯:一名天文学家帮助科学家从一个历史性引力波事件中获得最大收获
◆ 潘建伟:让量子通信驰骋于天地之间的物理学家
◆ 艾米丽·怀特海德:小女孩与白血病的抗争催生了新一代癌症疗法
◆ 詹妮弗·伯恩:研究者在侦查缺陷论文的过程中帮助创建了差错工具
◆ 拉西耶·泽尔博:面对不利于稳定的局面,一名地球物理学家为核不扩散做竭力抗争
◆ 斯科特·普瑞特:一名新上任的环保局长削弱美国的污染治理政策,激怒了环保人士和科学家
◆ 维克多·科鲁兹·阿蒂恩扎:9月墨西哥城发生7.1级大地震,证实了一名地震学家的预测
◆ 安·奥利瓦里斯:随着性骚扰案件激增,一位律师将目光瞄准了学术机构中的性骚扰问题
◆ 哈立德·图康:历经艰难险阻,一位物理学家竭力维护中东首个同步加速器光源的正常运转
基因修复者刘如谦
25年前,当刘如谦 (David Liu)还是一名本科生的时候,他写下了一篇令他的导师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毕业论文。“简直无可挑剔。”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现哈佛大学名誉教授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说,这篇论文不需要任何编辑。
但是刘如谦却对编辑有执著的追求。在过去十多年里,刘如谦始终是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先锋研究者,他最近的重点关注对象是备受称赞的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尽管大众对编辑基因组的便捷方法兴奋不已,但是这种技术并不完美。比如,CRISPR无法可靠地重写某些细胞中的DNA片段;科学家想要在基因组中制造的特定改变出现异常。
今年10月,刘如谦在美国博德研究所 (Broad Institute) 的实验室发表了他们大胆调整CRISPR系统的结果。他们利用实验室制造的一种酶,通过化学方法将DNA碱基对A-T转化成为G-C。这种酶不存在于自然界———刘如谦和他的团队并没有百分百的成功把握。
但是,冒险是刘如谦的事业主基调。当他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博士生时,他开发了一种将非天然氨基酸加入活细胞内蛋白质的方法。刘如谦说:“我记得很清楚,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提醒我这个项目太疯狂了。”
在刘如谦读博的第四年,科理邀请他回哈佛大学做一场研讨会。化学学院的教职工惊叹于他的才华,刘如谦一获得博士学位,他们便给了他一份工作。他的团队在2017年2月迁至博德研究所。
刘如谦的实验室率先开发出了在实验室里制作新酶的方法,并将其与基因编辑技术结合。2013年,刘如谦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杰出科学家 一起成立了一家名为 Editas Medicine的公司,研发基于CRISPR技术的疗法。
2016年,刘如谦团队中的博士后亚历克西斯·科莫和其他成员报告了首个DNA碱基编辑器。这是研究人员首次找到一种可靠、可预测的方法,在活细胞的基因组中实现单碱基转换。
自此之后,这种方法被用于多种有机体,包括小麦、斑马鱼和小鼠。今年9月,中国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使用刘如谦的碱基编辑器修复了人类胚胎血液紊乱的一个单碱基突变,也叫作“点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