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已成为我的命运,因为我被迫与你分离……”由莫扎特谱曲的歌剧《后宫诱逃》中百转千回的咏叹调,在萨列里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也引发了让观众浮想联翩的爱恨纠缠。如果不了解莫扎特的生平,你会以为这是萨列里发现自己和莫扎特之间创作天赋的差距而妒忌。但仅止如此,凭什么获得那么多粉丝的共鸣与爱意? 与其说剧中的萨列里是历史上的宫廷乐师,不如说他是当时乃至后世,无数普通人的化身。
莫扎特这个名字,如今可谓光芒万丈。无数文学影视作品争相献上赞美,将他视为彼岸至美和此岸欢乐的使者。除了“神童”光环外,大多数人或许都以为莫扎特是一个“坦率的可以信赖的人”、一个“快乐的天真的年轻人”(布鲁诺·瓦尔特语)。事实果真如此吗?1771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王玛利亚·特蕾西亚写信给皇太子,不许他在宫廷中聘用“莫扎特这样浪游的无赖及其同伙”。萨尔茨堡的领主科洛莱多更称他是个“邋遢的家伙”,并告之“可以得到100个比他服务得更好的人”。浪漫主义者对莫扎特的憧憬,让许多难堪的真相都被掩盖了。以至于《摇滚莫扎特》中莫扎特的扮演者米开朗琪罗·勒孔特,他时不时做出的鬼脸、夸张鞠躬和跳跃被当成另类。这些“多动症”症状,才更接近莫扎特的历史原貌:“他即使在大清早洗手时,也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一般状况下,他总是又动手、又动脚,或者在动什么东西,比如玩他的帽子、口袋、表链、桌椅,还经常用嘴做怪脸。”他的妻子康斯坦斯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
偏偏是这样一个“无赖”,做出了所有音乐人,包括萨列里都没有勇气做的决定。当时乐匠依附贵族而生,提供进餐时欢乐的伴奏,地位还不如桌上的美食佳酿。1778年,父亲列奥波特就在信中告诫22岁的莫扎特:“你是由一个女人抱着、死在挤满受苦孩子的小房间的草褥上;还是像一个圣婴那样快乐地经历生活,享受尊敬和后世的荣光,为家庭备好了一切,带着名誉声望死去?”剧中的萨列里,还有更多的普通人都面临类似的抉择。辞职或许能挣得一时尊严,生活境况却反而不如安安稳稳当“奴隶”。当莫扎特选择做一个敢于为自由而贫穷的艺术家之时,“我的幸福值什么? 它是贫乏、污秽与可怜的自满!”萨列里的唱词中,展示出这位作曲家的纠结与懦弱。
相比之下,莫扎特就像《摇滚莫扎特》中《好事之徒》所唱的,他要成为“一个自由的思想者,一个好事之徒,一个令你们厌烦的人”。只是,敢资助这个作乱犯上者的朋友越来越少。1785年,莫扎特的作品虽然在宫廷中演出,得到的收入却只有萨列里的一半。剧中,萨列里高歌一曲《我沦为自己胜利的牺牲品》,眼中满是痛苦。而在《杀人交响曲》中的那把刀所指向的分明是他自己,或者说是那个你我都有可能有所成就,却被迫与之分离的自己。
有太多文艺作品描绘过萨列里与莫扎特的竞争关系。传说中,萨列里是毒死莫扎特的凶手,还亲眼看着他的遗体送至墓地。毕竟,跳梁小丑总是用来彰显天才的不同凡俗。但是,《摇滚莫扎特》不走寻常路。“我一直不能向你解释我的这种感觉,这是某种心里空荡荡的(这使我痛苦)、一种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渴望,因此从来不会停止,一直延续,还日甚一日。”这段话来自莫扎特生命最后一年向妻子吐露的心声。而舞台对此的展现,是让临终的莫扎特热切地喊萨列里“安东尼奥”,又用《纵情生活》袒露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爱恨忧惧。他们握手言欢,成为该剧最感人的时刻。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道:“我爱那些只知道为没落而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跨过桥者。我爱那些大轻蔑者。因为他们是大崇拜者,射向彼岸的渴望之箭。我爱那些人,他们像沉重雨点,一颗一颗地从高悬在天上的黑云下降:它们预告着闪电的到来,而如预告者似地死灭。”这样的爱,对每一个生活在痛苦中的萨列里,做出了宽慰。
相关链接
法语版 《摇滚莫扎特》 虽然是充满热力四射的摇滚音乐,其中引用的莫扎特经典片段也不少:
降 E大调交响协奏曲
安魂曲
A大调23号钢协,第二乐章
小星星变奏曲
C大调21号钢协,第二乐章
第10号交响曲,最终乐章
第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G大调13号小夜曲,第一乐章
1 1号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
《后宫诱逃》 序曲
《唐璜》 序曲
咏叹调 《悲伤已成为我的命运》,
选自 《后宫诱逃》
(部分节选)
歌词选段 《我在玫瑰中沉睡》
我恨那些玫瑰
就像
恨我自己的啜泣
生活使我折服
我又开始重新相信
那些已逝的梦想
祈望最后
敢于重拾
玫瑰的热烈芬芳
歌词选段 《纵情生活》
既然终有一死
干脆纵情生活
得到的一切
只为有一天献出
既然终有一死
我将刻下这样的墓志铭
愿我们的欢声笑语
嘲讽了死亡 愚弄了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