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

2018-01-30信息快讯网

记忆 |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信息快讯网

在远隔重洋的美国,世界级“非遗”中国皮影留下一段百年流传的故事——自20世纪初至今,始终有美国人于当地坚持演出、传承中国皮影戏。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故事。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李明洁花了近半年时间远赴美国,采访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形成今天人们看到的这篇文章。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异乡人对中国皮影戏保持了如此强烈又长久的兴趣?其实,那正是中国皮影传递出的古老乐观的正能量,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跨越时地、经久不衰的魅力。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艺术,演员借助灯光和幕布,配合唱腔,通过操纵用驴皮等材料制作的偶像,来表演情节各异的故事。这一特别的剧种在中国历史久远,一般认为出现于汉,成熟于宋,兴盛于清。元代传到南亚和阿拉伯半岛,于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各国。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影视艺术的兴起,加上一些历史原因,皮影戏日渐式微。2011年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远隔重洋的美国,几乎整个20世纪,都有人在坚持演出中国皮影戏并在本世纪与时俱进,不能不说是一部传奇;而这部传奇,由一位男士引发,并与三位女士的生命历程紧紧地连在一起。

记忆 |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信息快讯网

▲1924年劳费尔手持一只中国的犀牛角杯。(美国菲尔德博物馆官网)

美国的东方学家劳费尔博士从北京一个行将倒闭的皮影戏班买下全部家当,不期成为中国皮影在美国生根发芽的种子

中国皮影最早是由精通汉语的德裔美国犹太人、东方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博士带到美国的。1902年,得到著名人类学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的推荐,会多种东方语言的劳费尔受雇于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获得银行家和慈善家雅各布·希夫(Jacob Schiff)的资助,用当时堪称巨款的600美金,从北京一个行将倒闭的皮影戏班手里买下了他们的全部家当,加上其他收集,共有超过500件华北木偶,包括皮影偶、棒偶和手偶;他还买下了戏台、道具、全套乐器和全部剧本;并用胶片和蜡筒留声机记录了一些演出实况音像。“救之于旦夕之危”,从小热爱戏剧的他回到美国写下的这句话,不想成为影响了一个世纪的预言。

1908年至1934年,劳费尔博士就任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人类学部主任,他以这个身份从1908年到1923年走遍了四川、河北、北京和上海等大半个中国,收集了各个朝代共计1.9万件文物。1923年他综合自己的亚洲收藏,策划了包含近30个专题展的系列展“东方戏剧”,其中的重头戏就是中国皮影。

记忆 |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信息快讯网

▲班顿的《白蛇传》皮影在载玻片上(中国戏剧工作坊授权使用)

皮影戏班在四合院里演的一出《竹林记》,让美国女青年班顿在笔记里记下穿梭于台前幕后那个惊呆了的自己,由此改变一生,成为与皮影苦乐相随并广为人所知的“影子女士”

这个轰动一时的展览,后来被一位叫宝琳·班顿(Pauline Benton,1898-1974)的女士在被采访时反复提及。也正是她,让这些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中国魅影,开始了在美国流传并演出的百年传奇。

班顿青少年时期跟随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在欧洲和亚洲生活,1923年这名25岁的美国青年到北京探望姨妈艾玛·孔纳兹(Emma Konantz)女士。姨妈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数学教授,是位热爱收集古玩的中国通。为满足班顿的好奇心,她千辛万苦地找到了当时已为数不多的一个皮影戏班,来自己的四合院里演了一出《竹林记》(又名《火烧余红》),“刘金定招来天兵天将助阵,驾着筋斗云,挥舞着宝葫芦、风火轮”,班顿后来在笔记里记下穿梭于台前幕后那个惊呆了的自己,原来在芝加哥博物馆瞻仰过的劳费尔博士的收藏是真的有过生命的,艺人们“确切无误地操纵着所有角色”,千军万马,风雨雷电,召之即来。班顿恐怕没有料到自己的一生会由此改变,成为与之苦乐相随并广为人所知的“影子女士”。

记忆 |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信息快讯网

▲班顿和她的伙伴们在表演《白蛇传》。(海德-门子斯著,《影子女士》,麦吉尔-女王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在姨妈的帮助下,班顿结识了会说英文的滦州皮影世家传人李氏。皮影戏班是男人的领地,何况那时候仍有男女授受不亲的遗训,李氏并不能耳听面命地指导这个闯进皮影行的异国女性,班顿只能通过旁观和听训来学习。在掌握了基本技巧之后,她又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往返中美观摩演出,收集皮影。在发现这门民间艺术在当时已有没落之势时,她发愿要把它留存下来。1932年,班顿在纽约成立了红门剧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1936年她最后一次离开中国,为在美国演出能有最佳效果,她定制了成百件皮影、成套的道具和乐器;这些皮影用料考究,高15到18英尺(比如,许仙和白蛇的形象更是高达19英尺,即48厘米),比滦州皮影的传统尺寸大出许多。

班顿手里有当年姨妈请人翻译的中国传统皮影剧本,还有劳费尔博士辑录编译的部分文献,她以这些为脚本,依据美国观众的喜好再进行改编。演出时,用英文念台词,用自创手法、自创乐曲演奏月琴、扬琴、二胡、鼓和锣等中国乐器,当时有评论说这些音乐“比正统中国戏曲的伴奏听上去柔和得多”。班顿的剧目多是民间传说和神怪故事,颇有异域风情和浪漫精神,如《白蛇传》《嫦娥奔月》和《蟠桃会》等,也有《竹林记》这样的英雄传奇。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社会情绪极为紧张低迷,红门的演出传递着古老乐观的正能量,给人希望和力量。无怪乎全美巡演,从加州到弗罗里达海岸,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了热烈欢迎。红门剧社一度受邀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的白宫演出,并曾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多次义演筹款。这位没有伴侣和子女、全身心奉献给皮影戏的非凡女性,一直坚持演出到1974年因脑癌过世前的两年。依据她的遗嘱,红门剧社的珍贵皮影,一半捐赠给博物馆,一半常用的皮影和戏台、笔记以及皮影书籍一起封存在一只木箱里,“务必留给能真正用到它们的同好”。

记忆 |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信息快讯网

▲班顿在表演中(《影子女士》,海德-门子斯著,麦吉尔-女王大学出版社)

于美国举办的中国皮影特展上,观众们反复问韩佛瑞,“这么漂亮的影偶真的会动吗?”这激发了她唤醒它们的热情。此后,她花了二三十年将一批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剧目改编成了皮影戏

有缘人终于奇迹般地出现了,她叫乔·韩佛瑞(Jo Humphrey),德裔美国人。

韩佛瑞在多元文化气氛浓厚的海港城市波士顿长大,她的家人早年到中国经商,使她从小就对东方的文物和艺术很感兴趣。1940年代,韩佛瑞在马萨诸塞州念高中时,红门剧社曾到她的学校演出,皮影鲜艳的色彩给她留下了极深印象。后来她在南加州大学戏剧系学习表演,对世界各地的民俗艺术有很深的认识,尤其是完美结合了戏剧与东方文化的中国皮影。1972年,当时还是戏剧导演的韩佛瑞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特别开放日,看到了劳费尔博士的亚洲皮影收藏,她对影偶人物形象的熟稔使其获聘辨识并整理这批文物,之后还帮助策划了中国皮影特展。观众们反复问她,“这么漂亮的影偶真的会动吗?”这激发了她唤醒它们的热情。1974年到1975年,她以戏剧科班出身的功底,组织了一个长达半年的“中国皮影工作坊”,与朋友一起对皮影进行了创造性的利用,并于1976年(龙年)成立了“悦龙皮影剧团”(Yueh Lung Shadow Theatre)。1980年,不会汉语的韩佛瑞只身到中国探寻皮影戏,前后共五次,她甚至在洛阳找到一家民间祖传戏班,跟着祖孙三代学到不少皮影秘笈;等她最后一次到河北唐山来演出,已经是78岁的老人了。

记忆 |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信息快讯网

▲2005年《三个女人一台台的戏》剧照,左为韩佛瑞,中为班顿(电脑合成),右为冯。(中国戏剧工作坊授权使用)

至1999年退休,韩佛瑞在24年的时间里,亲任编剧和导演,仰仗她对戏剧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丰富知识,将《辕门斩子》《打渔杀家》《钟馗捉妖》《草船借箭》和《十五贯》等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剧目改编成了皮影戏。最初她去鼓店买牛皮,照着劳费尔的文物皮影刻制影偶;请人用英文、粤语和普通话,录下不同版本的台词对话,再配上中国音乐,让演员们配合录音来操纵影偶。虽然与传统唱腔式的中国皮影戏相比,韩佛瑞的版本乡音已改,但是风头不减,别有另一种忠实于原著的十足魅力;台下的很多美国观众都是剧团的忠实粉丝,年老的华人移民看了更是唏嘘不已,带着第二代第三代来感受中国文化。韩佛瑞在纽约出版了相关教材《美猴王:中国表演艺术》,也把普及课程带进美国众多的中小学课堂。韩佛瑞的皮影实践在全美声誉日隆,除在各地巡演并受邀在

联合国、美国民俗博物馆演出外,更远赴希腊、法国、德国和荷兰等欧洲国家巡演。班顿的挚友麦希娜·卡伦(Mercina Karam)得悉后,在1990年代早期找到了韩佛瑞,转交了蒙尘已久的一箱皮影。获赠后,韩佛瑞不仅拥有了更多鲜活的演出皮影,她也把其中的部分精品修整装裱起来举办巡展。随着部门的增多,1993年“悦龙皮影剧团”更名为“金山传统影戏学会”(Gold Mountain Institute for Traditional Shadow Theatre)。

同在纽约大学学习戏剧的一对夫妇,日后在美国联手创立中国戏剧工作坊,20多年来一共自编自导自演了30余出跨界、跨文化的原创剧目

韩佛瑞接班人的出现也颇有命定的色彩,她的“悦龙皮影剧团”招了几名宝岛台湾留学生兼职。1983年的一天,她去华人聚居的法拉盛公寓走访他们。冯光宇正在楼道里和同学唱戏嬉闹,那时的冯刚从宝岛台湾一所大学的戏剧系毕业,到纽约大学攻读戏剧教育硕士。虽然听不懂中文,但韩佛瑞还是一眼看出了冯的京剧功底,马上邀请她到团里翻译、配音并教授演员中国传统戏剧的知识,比如,京剧人物是如何骑马走路的,大家闺秀与侍女的动作有何区别。有意思的是,尽管在台湾也是学习戏剧,但起初冯对古老的皮影戏并不了解,是这位美国人手把手地教会了她操纵皮影。无巧不成书的是,这期间,冯遇到了同在纽约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的史蒂芬·凯派林(Stephen Kaplin),他毕业于康州州立大学,那里有美国唯一的木偶戏本科专业。对戏剧的共同爱好,以及与木偶神似的皮影的魅力,将两人结合成了事业伙伴和生活伴侣。1995年冯和凯派林在美国联手创立了中国戏剧工作坊(Chinese Theater Works)。1999年韩佛瑞退休时,认定这对中西合璧的佳偶就是皮影艺术在美国最合适的接班人,“这本是你们中国人的宝贝”,金山传统影戏学会的全部家当于是归到中国戏剧工作坊名下,并于2001年正式合并。

记忆 |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信息快讯网

▲2015年冯和凯派林在菲尔德博物馆演出《火焰山》。(中国戏剧工作坊授权使用)

20多年来,中国戏剧工作坊一共自编自导自演了30余出跨界、跨文化的原创剧目;尤其夫妇两人合著了《为小空间设计的傀儡戏》,介绍其创造的在幕布前的投影仪上表演小皮影的独特技法。如果说班顿和韩佛瑞女士对皮影艺术的贡献重在传承的话,他们的意义则更多表现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比如,凯派林为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亲手制作了用于舞台背景的全部皮影,让这门传统艺术融合进了当下美国主流的娱乐文化中;再比如,献演于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心和曼哈顿的新城市剧场的《巾帼英雄》,通过花木兰、红线女、佘赛花和秋瑾的历史故事,讲述中华民族“忠孝节义”的传统价值观。故事跨越千年,手法却极为酷炫:极少的中英文台词,配合多样的视觉艺术和古筝、二胡和堂鼓等现场音乐。舞台分为三区:大幅影戏在正中的大幕后演出,皮影、剪纸和各种物品投影在幕布上,用黑白剪影的效果转换田园、战场、家庭等故事背景;大幕之前是京剧、布拟偶等形式的真人表演;左边另设小舞台,以小杖木偶演出四人短剧。传统技艺与现代影戏交相呼应,虚实相生,缤纷夺目。

作者李明洁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编辑制作:吴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40州制定新法,“酒驾无人机”也入罪
这500字,见证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命运!
“火一样的安多唐卡”亮相中国美术馆
1月19日的西沙海战,中国海军永不忘记
中国经济“成绩单”:稳中向好、好于预期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80万亿元,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
崔天凯:有人为中美交流制造障碍,下一步是不是要关闭美国所有的中餐馆?
美国司法部长决定以死刑起诉章莹颖案嫌犯
中国驻美国使馆发言人关于美《国防战略报告》 涉华内容的谈话
美国导弹驱逐舰进入黄岩岛邻近海域,外交部、国防部强硬表态
续命传奇!出生4小时心脏病宝宝靠人工心肺、人工肾脏渡过难关康复出院
这个女娲有皮影和木偶两副面孔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异乡人对中国皮影戏保持了如此强烈又长久的兴趣
记忆 |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异乡人对中国皮影戏保持了如此强烈又长久的兴趣
跑步App泄露美军海外情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捷克样本
“翡翠城市”理念开创者访沪,畅谈下一步中国城市形态
为什么中国的影视剧特别依赖配音?
中国“白求恩”, 中国大爱的践行者
《自然》杂志首次刊登中国科学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文章
科恩兄弟新片《迷镇凶案》:对“美国梦”的一次无情嘲讽
文汇战略丨美国中情局等近期缘何集中指控中国窃密?
东风语 | 美国“再工业化”任重道远
美国将交付250枚导弹给台湾,台媒:应对大陆M503
美国防部报告要求全面升级核武器,放宽核武器使用限制
《新白娘子传奇》法海扮演者乾德门病逝
老鹰力克爱国者首夺超级碗!传奇四分卫布雷迪无缘第六冠
传奇与逆袭在“超级碗”传承
迪士尼传奇人物艾伦·曼肯首度来华
惊艳!揭秘这些新建美术馆前世传奇,上海有多少工业遗存华丽转身
中国兵马俑在美国展出,兵俑手指竟遭游客折断并偷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