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70年守望中国廊桥,吟唱溪谷山涧的绝响。老人走了,却未留下“遗梦”

2018-04-20信息快讯网

他用70年守望中国廊桥,吟唱溪谷山涧的绝响。老人走了,却未留下“遗梦”-信息快讯网

泰顺,廊桥在哭泣。

昨天下午,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直机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心爱的廊桥,享年94岁。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顺县岭北社区董直机成为浙江唯一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最后的梦想“修复被毁廊桥”

2016年的中秋节,一场洪水开启了泰顺全民救桥之路。记者在岭北和董直机有过一面之缘。当时,步入耄耋之年的董直机,由于小脑出血,10年前就已经放下了手中的工具,但他思路清晰,雄心依旧。“别看我的手抖,如果要规图,我有能力压住让手不抖。木拱廊桥本来就是一项来源于民间的造桥工艺,修复廊桥是泰顺民间工程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

令老人欣慰的是,去年年底,三魁薛宅桥、筱村文重桥与文兴桥在董直机大徒弟曾家快等乡土工匠的共同努力下,相继圆桥,劫后余生。修复三座被毁廊桥的心愿,终未成为“遗梦”。

董直机,男,汉族,泰顺县罗阳镇岭北社区村尾村人,1925年11月9日出生,大木师傅,廊桥匠师。他13岁起从艺大木师傅学习木工,28岁,主持建造岭北泰福桥,后来的几十年间从事过多种行业,主要以民间建筑营建为主。因其掌握编梁木拱廊桥营建手艺,2003年9月开始经媒体报道后,这位民间廊桥大师开始受到关注。他是泰顺岭北泰福桥、同乐廊桥、温州三垟湿地琼华廊桥的主(绳)墨师傅。

他用70年守望中国廊桥,吟唱溪谷山涧的绝响。老人走了,却未留下“遗梦”-信息快讯网

董直机与廊桥的不解之缘

董直机与廊桥结缘是在少年时期。当时,他只有13岁,独自一人翻山越岭走官道,去邻县走亲戚,被当地正在修建的一座廊桥所吸引,好奇地守候在木工师傅的身边,半个多月后,木工师傅们把他当成了传递工具的小帮手,而他则将廊桥建造的技术全部熟记于心,那些日子里,他看到了建桥师傅们如何用木滑轮和架子,将一根根重达千斤的横梁架到半空中,如何让桥苗相互穿插着支撑起一座廊桥。

正是这一次经历,使他的人生从此与廊桥结下不解之缘,但直到28岁这一年,董直机才真正被委以重任负责建造岭北上垟的泰福桥。60多年后的2003年,当时的泰顺文物工作者薛一泉等人在泰福廊桥考察时发现这座建于民国年间的廊桥主梁上,有“绳墨董直机”字样,当人们在岭北村尾村见到这位传奇人物时,董直机时年已79岁高龄。

2004年9月,董直机着手同乐廊桥的建造,由于是泰顺建国后建造的第一座传统木拱廊桥,建造过程曲折,然而在众多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2006年12月同乐桥完成“圆桥”仪式,

晚年的董直机老人患有帕金森症,尽管他手脚不便,但是对一辈子结缘的廊桥,始终不离不弃。日常生活里,他喜欢静静坐在他那间“泰顺编梁木拱桥纪念馆”里,沐浴着阳光,看着孙辈读书写字,与游客谈谈他的木拱廊桥。他的双眼始终专注,炯炯有神,看着人说话时,喜欢爽朗地笑,他有说不完的故事。为了不让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术失传,董直机还带出了数位徒弟,斧头王曾家快就是他的高徒之一。作为当之无愧的廊桥大师,董直机能以传统技艺营造廊桥,更是他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了下来,着实不易。

文:本报记者赵征南 通讯员 钟晓波

图:赵征南

编辑制作:赵征南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