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草莓当选“最脏水果”,是蒙受了不白之冤

2018-04-29信息快讯网

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草莓当选“最脏水果”,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信息快讯网

草莓真的是“最脏水果”吗?间质是人体“新器官”吗?用达芬奇睡眠法可以只睡两小时吗?……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流言:科学家发现了“新器官”

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草莓当选“最脏水果”,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信息快讯网

真相:

3月27日,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体组织中一种新的间质组织结构及其分布”的论文。

美国NBC和CNN新闻采访了该课题的负责人之一Neil D. Theise(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Theise在采访中提到:“一开始我们觉得间质是个有趣的组织,但是仔细想想它和器官也有些相似之处。我们已经观察了间质的结构,也正在进一步研究它的功能”。

于是,这两家新闻媒体提炼了作者的“感觉”和“想象”,分别发布题为《间质: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和《新发现人体最大器官》的头条新闻,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新器官”报道狂潮。国内一些媒体和网站将这些新闻观点翻译后,更是打出各种抢眼标题。

然而,当仔细阅读过论文原文后,会发现无论是题目还是正文,通篇找不到新器官(New organ)的说法。

间质(间隙组织)是什么?其实单单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目前还仅在组织层面,离器官差着一个等级。间质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就是若干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和内衬细胞组成的网状微型液体腔。把这样一个非典型的简单构造称作器官,实在牵强。

事实上,“间质”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过间质的相关报道了。从论文原文对间质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到的间质是人体内能够容纳细胞外液(即间质液)的组织空间,这和很早前就提出的“细胞外间质”属于同一范畴,所以它既不是最近新提出的,也算不上是首次发现。

这篇文章的“新”并不在于“发现新器官”,而是首次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检测法,观察了一些已存在的组织结构。以往人们观察这些组织时需要先采样,再经过一系列处理和染色,制作成组织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这些处理过程破坏了间质的原有结构,导致间质由于失水而变得“干瘪皱缩”。而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可以直接对人体组织进行实时观测,不会破坏组织形态,由此间质原本充满流动液体的结构终于被完整地呈现在屏幕上。与其说“发现了间质”,不如说“看清了间质”更恰当。


流言:草莓再次当选“最脏水果”。

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草莓当选“最脏水果”,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信息快讯网

真相:

首先,EWG不是权威检测机构,是美国的一个环保组织,全称叫做“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他们既不是政府管理部门,也不是学术机构,而是一个倡导环境保护的民间机构。

所谓的“12种最肮脏”蔬果是这个环保组织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农药数据库项目(Pesticide Data Program, PDP)每年发布的报告所作的一个推荐。PDP每年检测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从1991年开始进行,检测的样品量是7千多个,后来逐年增多,现在每年1万个以上。

在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对各种农药在食物中的残留量制定限量标准。按照限量的定义,不超过这个标准的农残,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忽略。如果农药数据库项目的检测值超过了限量标准,或者检测到了环保局尚未制定标准的农药,农药数据库项目就会通报给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简单地说,决定这些蔬果是否安全的标准不是“是否检测到农残”,也不是“检测到多少种农残”,而是“是否检测到农残超标”。因为,能否检测到农残,跟检测技术密切相关。现在的很多检测技术极为先进,从远处的水和空气中漂移来的微量农药,也可能被检测到。检测到残留并不意味着这些食物就有害健康,离开了农残量和控制标准谈危害,完全没有意义。

根据PDP的检测结果,常规蔬果中的农残并不值得担心。但环保组织EWG不认可“脱离剂量无从谈毒性”这个基本的毒理学概念,更不认可“低于EPA的农残标准就不会危害健康”的共识。他们的评比是基于6项指标,其中5项都是关于“检出农残”和“检出农残的种类”的,唯一跟量有关的一项是“平均最大农残含量”,而不顾不同农药的农残标准。

所以,“最脏蔬果榜单”并不具备科学性。日常生活中需要记住,不管是“打农药”还是“不打农药”,充分清洗、注意卫生,都是必要的食品安全习惯。


流言: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治愈率97%

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草莓当选“最脏水果”,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信息快讯网

真相:

这项研究确实存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Ronald Levy博士2018年1月底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但“治愈率达97%”则完全是误读。

具体研究方法是这样的:他们直接向肿瘤部位注射小片段特殊的DNA,这个DNA片段进入肿瘤后,可以激活肿瘤内的免疫细胞,放大T细胞表面一种叫做OX40的激活受体。OX40被激活后,T细胞变得活跃起来。同时注射的还有一个抗体。这个抗体会特异性地跟OX40结合,进一步大幅度地激活T细胞,使它具有强大的抑制肿瘤能力。两种物质同时注射,而且是直接注射进入肿瘤内,就只会激活存在于肿瘤内的T细胞。这样既避免了T细胞体外合成的复杂性,也确保T细胞不会攻击其他正常细胞。

实验结果确实很鼓舞人。动物淋巴瘤模型的治疗实验显示,90只淋巴瘤小鼠经过这种方法治疗后,有87只完全治愈,肿瘤彻底消失。虽然有三只小鼠复发,但再次治疗后肿瘤生长受到了抑制。这种疗法对动物的乳腺癌、大肠癌、皮肤癌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该研究目前仍处于动物(小鼠)实验阶段,90只小鼠的模型,87只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换算下来治愈率约为97%,但这只是小鼠的治愈率。动物实验效果显著,并不代表应用于人体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根据临床实验网站查到的信息,该研究团队已经在2018年1月开始召集志愿患者进行1期临床试验。

事实上,动物实验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无法在人体复制出来。每年肿瘤研究的论文成千上万,动物实验有效的文章也是不胜枚举,但经历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临床试验,最终在人体实验获得成功的疗法实属“凤毛麟角”。


流言:今年沙尘天这么多,是因为三北防护林被砍了

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草莓当选“最脏水果”,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信息快讯网

真相:

首先,三北防护林并没有“被砍”。2012-2016年,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育林502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805万亩,封山育林2007万亩,飞播造林55.5万亩。同时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的调查结果,三北工程实施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实现历史性突破,重点治理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呈“双降”趋势。营造防风固沙林806.7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千米,从根本上扭转了沙化危害扩展加剧的历史。三北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连续10年呈现了“双缩减”。

其次,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以来,我国沙尘天呈明显减少趋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春季年平均大风日数超过20天,2000年以来减少至15天以下。2011年至2017年,年平均出现沙尘天气10.3次,较1981年至2010年减少4.6次。

沙尘发生的动力因素是大风,近年来大风呈减少趋势;同时,内蒙古、新疆等沙尘源地,春季降水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加,有利于土壤墒情和植被生长,进而抑制沙尘的发生。

而近期沙尘天气频繁出现与天气特点是紧密联系的。今年以来,不仅北京基本没有降水,北京周边地区降水也偏少。加上气温升高迅速,地表土壤基本解冻,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沙尘天气的生成。

总体来说,三北防护林对治理沙尘是有效的,但效果有限,这是因为三北防护林工程所形成的林带还是太少。由百名科研人员历经4年完成的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显示,北京海淀等城六区所有植物年均总滞尘量9789吨,其中PM2.5滞尘量为105吨;森林植被可使北京每年空气质量达二级优良的“蓝天”增加15天。

三北防护林也有类似作用。目前的“新沙源”是西北农业荒地和耕地,河套地区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等。要在这些地方尽快进行植树绿化、植被覆盖,扩大三北防护林的范围。


流言:乘坐扶梯时“靠右站立,靠左急行”

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草莓当选“最脏水果”,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信息快讯网

真相: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乘坐扶梯时,确实要求“靠右站立,靠左急行”,但“左行右立”的方式会使电梯长时间承受不平衡压力,让电梯右侧严重倾斜,影响电梯寿命,增加风险。

广州地铁21日通过官方微信发布,根据一组国内某地铁统计的数据:约95%的自动扶梯右侧梯级链明显比左侧磨损严重,导致梯级轻微倾斜,梯级两侧挡板及梳齿板磨损加剧。

自动扶梯在设计时,虽然考虑到长时间承受不平衡压力的最大载荷能力,但“左行右立”确实会导致扶梯局部部件承受过多的疲劳冲击,缩短设备寿命,使得扶梯故障频繁。

另外,自动扶梯留出一侧通行并不科学,因为在扶梯上走动不安全。自动扶梯的梯级高度与一般楼梯的台阶高度并不一样,扶梯的梯级高度为21厘米,高于公共场所楼梯要求的15厘米高度,人员在上面行走,容易踏空或被绊倒,而行走过程中也容易挤碰到扶梯上其他乘客导致意外发生。建议乘客在扶梯上尽量不要行走,一级扶梯台阶最多站两个人。赶时间的乘客,还是从楼梯通行比较稳妥,不要在自动扶梯上走动,毕竟安全比时间更重要。

近几年,国内外多个城市已叫停了搭乘扶梯时“左行右立”。


流言:喝活蝌蚪能“强身健体”

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草莓当选“最脏水果”,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信息快讯网

真相:

蝌蚪入药的传统,最早来自于我国古代典籍。但食用蝌蚪并不安全,蝌蚪体内有一种称作裂头蚴的寄生虫,如果误食,会引发严重后果。从人体生理学来看,人的消化道是一个密闭的系统,蝌蚪进入人体内就会死亡,但蝌蚪体内的寄生虫则不会。

寄生虫的虫卵可以吸附在人的肠壁上,然后孵化成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眼睛,并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发育长大。

裂头蚴可移行至感染者全身软组织内,使之局部呈现炎症、红肿热痛。在乳房、眼睑、胸腹等易发部位,可见到有如雀蛋、鸽蛋大小的移动肿块,在经手术切除的小肿块中可找到裂头蚴虫体。

媒体多年前就曾报道过《听信偏方,生吞两碗活蝌蚪》的新闻,事件中的男子得了皮肤病,喝了百余活蝌蚪以“拔毒治疗”,结果感染了寄生虫。所以,食用生蝌蚪风险极大,千万不要盲从。


流言:用“达·芬奇睡眠法”每天只睡2小时就精神百倍

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草莓当选“最脏水果”,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信息快讯网

真相: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达·芬奇睡眠法就是达·芬奇提出来的。达·芬奇本人是否按照此方法进行睡眠也无从考证。

所谓达·芬奇睡眠法也被称为多相睡眠或多阶段睡眠,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时间分割开来,以达成减少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对于这种睡眠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反对者也有支持者。

特殊时期或者短时间内用此方法或许可行。比如战争时期,人的确可以做到24小时、36小时,甚至48小时不眠不休,但那只是特殊情况下的应激反应,不能成为常态,不具备科学性和普遍性。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都会大打折扣。

当我们无法保证一次完整的6-8小时睡眠时,稍稍打个盹的确可以缓解疲劳,但是持续地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睡眠,并不能达到传说中的高效休息。而且,想用打盹代替睡眠从而增加工作时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这种睡眠方法会破坏人体的昼夜节律,剥夺人的正常睡眠需求。当人无法正常睡眠时,就会导致身心疲倦、情绪焦虑紧张、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正常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编辑:沈湫莎

责编:许琦敏

综合自科技日报、北京科技报、果壳网、蝌蚪五线谱、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全民较真微信公众号、饮食参考微信公众号、广州地铁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徐颖的认证回答

“克隆猴”技术没啥了不起?天宫一号撞地球?2018年1月“科学”流言太“高大上”
上海交大团队种出“高学历、高颜值、低成本”草莓,“果中皇后”入住“理想家”
高颜值、口味好,家门口的粉红“草莓节”你来不来?
一流科研设施带来一流数据,数据乱堆乱放可产生不了价值!科学家热切期盼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细则出台,让“库存数据”变身“创新资源”
营养专家评出食物冠军榜!最好的肉、菜、水果,都在这里
中科院也做“电商”了,打造科学家自己的采购平台
药效更强、副作用更低的新型减肥药物有望研发!《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上海科学家最新成果
最新权威发布|《复旦大学2018年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招生简章》
中兴通讯针对美禁令举行发布会,称可能导致中兴进入休克状态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全文发布
首部《2018中国妇儿医疗机构白皮书》发布:女性生育意愿或进一步降低
《科学》新研究:自闭症或因继承父亲基因突变,而非承自母亲
【快讯】刚刚!申城发布雷电黄色预警!
80后科学家徐麟带领90后团队走向国际前沿—— 追寻植物再生的神秘力量
特朗普:未来3至4周可能与朝方会面
上海长征医院牵头成立“扶娃基金,让脊柱脊髓发育性疾病患儿甩掉"尿袋子"
上海“科学之夜”场地扩展,一大波大型市民科普活动正接踵而来
在量子科学“无人区”闯出新路,这支中科院小分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4岁……
中科院就“项目开工请道士驱邪”致歉:背离科学,两人被停职
世界哮喘日 | 科学认识哮喘这一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提高防控水平
准确把握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芯再出重磅!寒武纪科技发布新一代云端AI芯片,联想、曙光、科大讯飞发布相关应用
逾7成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正式发布
今起杨浦有10家银行可办企业注册登记,首个区级规范标准同步发布
白宫主动发布消息,中美磋商谈判继续
上海网游业发布转型宣言,加强自律,大力发展“功能游戏”
幼儿园的孩子吃荔枝有危险?看看吃这些时令季节的水果正确的姿势有哪些?小编带你来科普
这个展览不得了!控制视线的塑料膜、会唱歌的纸、草莓味道的墙 五大感官体验让你一次看不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