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和中小学

2018-06-14信息快讯网

让“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和中小学-信息快讯网

老读者吴毓近日投书本报,对近4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上海师范大学,向大学生展示海派面塑、古琴斫制、墨锭描金、莘庄钩针编法、绒绣、棕编艺术等“非遗”绝活表示赞赏。同时他也呼吁:“非遗”文化的传播要广开门路,再辟新路,除了走进大学,还要走进中小学和幼儿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口传心授传承,看得见摸不着,表现形式大多是技艺、仪式,或是表演、传说、习俗等等,在市民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目前列入上海市级名录的“非遗”项目有200多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同时上海还拥有国家、市、区(县)三级不同层次的“非遗”项目,平均密度位居全国前列,许多项目独树一帜,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全国鲜见。

“非遗”项目作为传承城市文脉的有效载体,保留乡愁的独特资源,如何使之“活”起来并长久传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此次“非遗”进高校活动,共推出海派剪纸、古琴艺术、传统戏剧、海派面塑等10大“非遗”主题系列,以展示、讲座、演出等形式,陆续在上海交通大学等15家高校进行,打破了以往将“非遗”项目只留在博物馆,或只留在少数传承人口中和手上的状况。通过“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校园,以形象丰富的表演和讲解,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魅力,进而激发对“非遗”的兴趣和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非遗”受众,了解上海“非遗”的文化内涵。“非遗”走进大学校园,为“非遗”传承扩大影响和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吴毓建议,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承面,亟需多管齐下,再辟新路。除了让“非遗”文化进高校,举行系列传播活动外,还可以让“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和幼儿园,让所有孩子在学龄阶段,都能由浅入深知晓“非遗”项目名目和种类,进而了解其内涵的博大精深,可以借鉴国外传播“非遗”的做法,用现代科学手段、影像资料和口述传授等方式,开辟大众媒体“非遗”传播的空中讲堂、学校和网站,让“非遗”传承人在媒体和文化场所等更大的空间里,去展示“非遗”项目,还可以用出版物和现代传媒记录“非遗”项目的特色,走多样化之路,通过创新创意,开拓上海“非遗”传承保护的新路,加深青少年和全体市民对“非遗”文化的感性认识。

责任编辑:王胜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非遗风筝金山海上起舞
非遗风筝金山海上起舞
徐汇区启动《三年行动计划》,让文化在“海派之源”诗意栖居
第五届上海市学生龙文化全能赛奉贤落幕
扩展建设国歌展示馆、保护开放陈望道旧居,杨浦启动红色文化基因传承行动
守望中国文化之拳拳赤子——读陈福康《郑振铎传》《郑振铎论》
故宫正为其办个展的这位海派名家,体现着江南文化进入上海都市的再创造
800余项非遗活动让市民领略传统之美
直击高考首日 |“00后”走进考场,青春开启新篇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西安鼓乐、福建南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遗“朋友圈”扩容了
与高定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东华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激活贵州传统手工技艺
离奇的产妇故事!大量根本不能生育的女性也挺着大肚子来了!走进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
打印人工角膜、打印可居住房子……沉寂多年后3D打印开始走进现实生活
考生注意了!上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集中受理工作8月启动
助推“文创”向古镇老街辐射
上海启动文化交流精准扶持云南普洱贫困茶农
传统节日开启“文化体验+”模式,闵行区端午民俗文化主题活动传递“召楼粽情”
60位市民走进普陀区政府,他们和区长聊了哪些家常?
“文化消费节”怎么过 来杭州看看吧
首届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开幕:百姿千魅的文化装备,让文旅“活”起来
相聚端午 ,沪浙两地来了场热闹闹的“文化走亲”
一批坚强乐观的“特殊考生”近日走进中考考场,用生命讲述何为“真的不容易”
我们外籍老总要做“新上海宁”需要哪些条件?“蜀黍男团”走进创业园区解读人才新政
世界杯鏖战正酣,看球之余不妨透过当代长篇小说重新走进俄罗斯
保护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成立中医药专委会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