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

2018-07-09信息快讯网

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信息快讯网

《西洋镜:一个英国风光摄影大师

镜头下的中国》

[英]唐纳德·曼尼著

赵省伟编

彭金枝、栾晓敏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对于上世纪前半叶生活在上海的洋人来说,唐纳德·曼尼并非陌生的名字。1899年他来到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药房的董事经理。

关于曼尼的早期摄影生涯,比如何时何地、为何开始摄影等仍困扰着摄影史学者。据上海业余摄影协会的资料,早在1903年4月,曼尼就曾与该协会的成员分享使用手持照相机(hand camera)的经验:“关于手持照相机,很遗憾我无法传授给大家一些新奇有趣的摄影方法,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904年6月,他又在该协会分享了自己使用慢性感光印相纸(gaslight paper)的经验。1905年12月,他举办了一场关于如何给照片上色的讲座。

拍摄三峡,是曼尼在华继拍摄北京并成功推出摄影画册《北京美观》后的又一个拍摄计划。然而,这次三峡拍摄之旅起初并不成功,潮湿、氤氲、阴翳的天气以及多变的急流给他的拍摄增加了很多困难。铩羽而归后,他一方面广泛研读关于三峡地区地理的书籍,一方面四处物色富有三峡航行经验的人同行。经精心准备,他再次出发拍摄三峡。

这一次,他在宜昌与重庆之间的三峡水道间进行了两个星期的拍摄。在经验丰富的同伴的帮助下,他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取景拍摄上,再加上运气,终于拍摄下民国时期三峡的神秘之美。这些照片收录在出版于1926年的画册《扬子风景》中,限量发行1000本,刊登了12张手工上色的原版银盐照片和38张凹版印刷照片,内容包括青滩、夔府、巫峡、獭洞滩、黄陵庙、文峰山、万县县城、风箱峡、灯影峡、牛肝马肺峡、张飞庙、重庆等长江景致以及汽船、渡船、纤夫和红船等反映当时内河航运状况的影像,是继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的作品之后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摄影作品之一,也是目前所见最精美的中国摄影画册之一。值得一提的是,12张原版手工上色的银盐彩色照片堪称民国时期摄影艺术的精品。

曼尼摄影技术精湛,坚守传统的湿版摄影工艺,其作品是20世纪初极具个人风格的画意摄影佳作。他不拘于某些特定的拍摄对象,但十分注重拍摄角度和画面效果。他的镜头下,既有晨雾、湖泊、江河、风光,也有桥梁、街市、胡同,甚至是灰尘漫天的篷车队。拍摄时,他十分注意光影、阴影的质感与层次,喜好侧逆光。他的作品呈现朦胧而细腻的独特美感,有些照片还蕴含国画特有的情趣,可作为中国文人画意摄影的参照物,进而帮助我们感受东西方摄影文化的差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上海租界。1943年3月,曼尼被关进龙华集中营,恶劣的条件导致年近七十的他健康情况恶化,不幸于1944年1月去世。

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信息快讯网

▲行至泄滩

鸿福号(Hong-Fu)的烟囱升起缕缕青烟,其间还可看见几许明火。这艘船之前就尝试过进入泄滩,由于缆绳断了而停滞不前,只能重新放缆靠岸停泊,准备第二次上滩。

当时泄滩水速很快,船上的管轮即便将蒸汽锅炉烧得很旺也还是无法长时间维持鸿福号的蒸汽压力。船员们只能提早放缆,以节省绞滩的时间。

其实泄滩上这段通行困难的河段长度不超过150码(137.16米),只是当时江水行经这里受阻(照片左侧的碎石滩阻挡水流),水位涨了6英尺(5.49米)。除了克服阻力逆流而上之外,鸿福号还要将一段缆绳固定在岸边的系船柱上,借助船上的绞盘将船身整体抬高。

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信息快讯网

▲巫峡

又称巫山峡,是长江第一长峡,素以俊秀著称。巫峡全长25英里(40.23千米),峡内迂回曲折,景色清幽至极。两岸青山拔地而起,高达上千英尺,山巅云腾雾绕。穿行在狭长的峡谷间,站在船头四下望,但见两岸高山连绵,一座比一座挺拔。照片所示是冬日巫峡一角,江面平静无波。到了夏季,则全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洪水来袭,峡内水位会骤涨100英尺(30.48米)。两岸峭壁下急流奔涌,浪翻滔天,过往船只望而却步。

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信息快讯网

▲红船(长江救生船)

长江上游地区的救生船始于清朝。长江上游素来滩险流急,几乎每日都有舟覆溺水的惨案发生,人员伤亡严重,却一直没有引起地方官府的重视。直到一位前往地方上任的官员舟行至此遭遇船难,家人全数溺亡,家当尽毁,朝廷才派宜昌镇总兵贺缙绅前来负责督造红船。在此期间,贺缙绅深入了解到航行的艰险,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行川必要》。每处险滩都设有一到两艘红船,各配有6名健壮的水手。过往船只一旦遭遇不测或纤夫被纤绳卷入江中,红船便会奔赴现场,实施援救。每年,受红船救助而幸免于难的人不计其数。每救助一个人或者打捞出一具尸体,红船船工都会获得一笔丰厚的奖励。然而,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内乱不断,救援资助难以为继。现在这些红船仅用于护送地方官员。

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信息快讯网

▲万县古桥

这座横跨于空中的桥,一头连着万县,另一头则通往万县西部郊区。 桥后是天城山,山顶的巨石上建有一座避难用的城寨。附近有很多这样的避难所。每当强盗或军队来袭时,地方百姓,特别是富裕人家,就会逃到山上。

山上的城寨地势险峻,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供人们进出,易守难攻,富人们还有自己的卫兵,他们不怕外来侵袭。

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信息快讯网

▲顺流而下

天色晦暗,一层薄雾笼罩在灯影峡两岸的高山上,给整个峡谷增添了几丝神秘的气息。从顺流而下的船上,不时传来船夫奋力摇橹时的号子声。

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信息快讯网

▲礁石林立的牛肝马肺峡峡口

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到了九畹溪与长江的交汇处便进入牛肝马肺峡。峡谷两岸虽然风景如画,其间却突兀地点缀着崆岭石,野性张狂,令人生畏。

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信息快讯网

▲灯影峡

灯影峡上段形同闭塞湖泊。舟行而过,前方山峦相阻,如入死巷,游人过客无不担惊受怕。行至山前,才发现原来川流向左,拐入山后,驶向腰叉河。

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信息快讯网

▲兴隆滩纤夫

要拉动一艘大船前行100码(91.44米),需要60多名纤夫连续工作近2小时。他们手脚并用,深深陷进河沙中,一步一步向前挪,一英尺一英尺向前拉动大船。照片中,站在这列纤夫旁边的人叫作“头佬”,负责督促拉纤。若纤夫偷懒,头佬便用竹条抽打他们。

拉纤劳动量大且危险系数高。拉一次船,纤夫可以领到5—7美元(约11—16先令)。雇主还会为他们提供三餐。一般是米饭和蔬菜,只有当天工作量特别大的时候才会有猪肉。

上世纪初老外镜头中的三峡美景-信息快讯网

▲重庆

在中国大陆距离海洋1400英里(2253.02千米)的地方,重庆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西南的首府。嘉陵江(俗称“小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有一座半岛,这是重庆的制高点,半岛上面还有一条在水蚀作用下形成的峡谷。重庆四周雉堞环绕,墙内庙宇殿堂错落有致,墙外山丘连绵不绝。

重庆市街狭窄陡峭,石阶铺道。阶梯上成日挤满了来往运送水或商品的苦力。

重庆处长江两岸之间的连通并不便利。这一河段在夏天江浪翻涌,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作寸滩。通常情况下,过江需要耗费1个小时。


作者:[英] 唐纳德 · 曼尼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薛伟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