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博物馆文博馆员毛小东推“新说” 国宝“鎏金银龟盒”不是茶具是香具

2018-07-14信息快讯网

法门寺博物馆文博馆员毛小东推“新说” 国宝“鎏金银龟盒”不是茶具是香具-信息快讯网

▲鎏金银龟盒。(毛小东供图)

30年前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珍藏在法门寺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银龟盒”,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贮藏茶叶的茶具,其复制品长期以来用于茶道表演。法门寺博物馆文博馆员毛小东经过十余年潜心研究和实验,发现鎏金银龟盒不是茶具,其实际功用是香具,吞香吐烟才是它的真实身世。这一新观点颠覆性改变了鎏金银龟盒的“茶具说”。

由于工作关系,毛小东经常亲近 “小金龟”。他告诉记者:“‘小金龟’是唐僖宗供奉地宫佛骨舍利的,主流观点都认为它是茶具。我发现它的盖子里面有燃烧熏香的痕迹,里面有一些遗留物。通过复制品的燃烧实验论证,我发现香烟很快就从其鼻子、嘴的两侧冒出来,说明它是一个香具。”

法门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唐咸通十四、十五(873—874)两年,唐懿宗、僖宗父子为供奉佛指舍利,把数千件稀世珍宝送入法门寺地宫。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在沉睡1113年之后重见天日。当时地宫出土了一整套唐代金银茶具,还有银龟盒等器物。这些器物为僖宗皇帝李儇供奉的御用真品。

鎏金银龟盒重820.5克、长28.3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分体锤击,纹饰鎏金。器物整体为龟形,昂首引颈,鼻部、嘴部中间及两端镂孔。以甲背作盖面,上有龟背纹,龟身内空,四足有力,内部中空。盖与腹焊有圆子母口相接。

传统观点认为,鎏金银龟盒是贮茶器具。有学者认为其腹部供贮放碾碎的饼茶细末,也有人认为它是贮热水的。

鎏金银龟盒有5处镂孔:龟头部的鼻子处有两个孔、嘴的正中间有一个孔,嘴的两侧有两个大孔。毛小东认为:“不完全封闭的鎏金银龟盒难以作为贮茶器具,茶的香气会从这些镂孔处不断散发损耗甚至流失掉。”

他表示,从实验论证看,倒茶叶末时,龟盒头部前端的小孔会被堵住,只能从龟嘴的两侧出茶末。在做热水倒取实验时,热水会从5处镂孔同时出水,水量大小和方向不一致。倒出的茶末和热水,难于聚拢一处。毛小东认为,把它作为贮藏茶末的器具,不利于实际操作。

他还表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象首金刚五足铜香炉”“高圈足银香炉”“鎏金带盖莲花银香炉”等其它香炉,盖子和相关部位都有设计巧妙的镂孔缝隙便于飘散烟香。

“小金龟”5处巧妙镂孔,加上独特空间设计,是它作为熏香具的必要条件,内部构造又为燃香提供了一定空间,内部中空,给作为熏香具提供了充足空间进行香品的有氧燃烧。龟体似球体状,有利于香烟顺着弧线内壁快速流动出香。

“鎏金银龟盒盖内侧靠前及中部有明显的黄褐色附着物,且有不同程度的结痂痕迹;嘴部内侧和颈部都遗留黑褐色的痕迹;腹腔内遗有深褐色和黑色斑点等残留混合物。”毛小东分析认为,“这些不同部位遗留的痕迹,都反映出它在唐代被作为香具燃烧过香品,或极有可能在随葬法门寺地宫供养佛骨真身舍利时被熏香使用。这些都给它作为熏香具提供了重要线索。”

为验证这些分析,毛小东进行了燃香实验,点燃塔形檀香,吹灭明火,再放到龟盒底部让其自然燃烧,随即产生的热气流会裹挟着香烟向上运动,然后盖上龟盖子,烟自然而然沿着龟盖子内侧向龟颈部运动,最后从龟头部的镂孔处冒出香烟。通过实验,他证实此物应是熏香具,而且找到了这些痕迹形成的原因。

“实验证明,鎏金银龟盒并不是一件茶具,其真实功用是香具,名称应改为‘唐鎏金银龟香炉’更准确。”他认为,其造型形象生动、精细直观,镂孔和龟形器物的生理特征完美结合,其功能蕴藏于器体的细节之中,彰显出唐人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的工匠精神。

(本报西安7月13日专电)

作者: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王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