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那些你不知道的节日传统

2018-08-17信息快讯网

七夕,那些你不知道的节日传统-信息快讯网

“七夕”缘起自天文,发展为爱情故事

七夕节始于汉朝,有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女儿节或七姐诞等。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所以七夕主要是乞巧、许愿的节日,相当于女子大型祈福节日。

那“牛郎织女相会”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大概在东汉末,有一首古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写的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两颗星已经化身为人,碰不到面,于是就以泪洗面。后来演变成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初秋之夜,仰望夜空,古人发现在银河两端,各有一颗星:织女星位于银河之西的天琴座中,牵牛星则位于天河之东的天鹰座内,和织女星遥遥相对。两颗星难以相聚,于是被附会成了自古以来、人人有感而发的爱情悲剧。

南朝梁武帝时殷芸在《小说》里记载了这个故事: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

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大致的轮廓已经出来了:牛郎织女,各在天涯,一年一聚。

时光流转,从星宿的观察现象,再拟人,再出现故事情节,再到“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的节日敲定,再到鹊桥、七仙女的细节添加等等,通过不断的层叠堆积,最后成了一个曲折离奇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七夕诗可编“诗三百”

七夕浓缩成了一个经典故事,也成了古诗的经典题材。

据蔡镇楚先生的《宋词文化学研究》统计,七夕诗蔚为大观:

据欧阳询《艺文类聚》所录,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以下至唐,七夕诗有24位作者25首作品;《全唐诗》以七夕为题者,有54位作者82首诗(无题者未计入内);《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者有62位作者108首词,若计入无题者,则在300首以上。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就写了一段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七夕誓言: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李、杨二人也在七夕宣誓爱情,但是他们不像牛郎织女只有七夕才能相见。

如果说李、杨二人笑牛郎织女,其实还有人羡慕牛郎织女。比如杜牧的《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里写了一个女子,在秋意渐起的七夕夜晚,看着牵牛织女。虽然没写她在想什么,恰恰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她应当在羡慕牵牛织女,虽然分离,尚且可以一年一会,然而自己,恐怕一年一会的机会都没有。

说起七夕,也有做翻案文章的,认为这谈不上悲剧,比如宋代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一反悲苦之情,认为爱情“质量”比“时间”更重要,倘若感情不谐,一天一天苦捱着又有什么意思,倒不如短暂相逢来的快乐。

七夕,那些你不知道的节日传统-信息快讯网

“乞巧”风俗

据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当时风俗云: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巧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七夕,从爱情的吟咏,变成了手艺的乞巧,进而演化出了游戏、欢会的节日内容。

如唐代林杰的《乞巧》就写到了乞巧活动。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刻画了七夕节日的风俗,即穿针乞巧。能看出来,七夕在唐代已经是广受欢迎的节日,以至于“穿尽红丝几万条”。各地也有自己特色的七夕活动。

穿针

穿针比巧:穿七孔针或九孔针,用一个彩线连续穿过为巧。

喜蛛应巧:女子们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叫喜子)放在小盒中,次日清晨开盒观察结网的疏密程度,唐朝视网密为巧手。

吃巧食

各地巧食不尽相同,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节日食物。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丢巧针

以碗装水置于庭院,待水面尘土结成一层薄膜后,将针散放在水面上,观其水中图影,形状好看的为巧手。

浙江农村:接露水

传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候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储水

广西:人们在七夕储水,认为双七水洗浴能够消灾除病。

拜七姐

广东称乞巧节为“七姐诞”“七娘会”,认为半夜12点是织女下凡之时。

通常会七月初六晚上摆下各式纸糊的香案,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手工艺品等供人观赏。


编辑:李晨琰  实习生奚清逸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综合自网络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