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版权合作升级助推文艺生产创新,越来越多“国际班底”的“中国制作”表现抢眼

2018-11-22信息快讯网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版权合作升级助推文艺生产创新,越来越多“国际班底”的“中国制作”表现抢眼-信息快讯网

今年艺术节的舞台上,有一头大象成了“网红”。中国原创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首演亮相,无论是战争题材中的人性勾勒,还是传统木偶技艺与当代戏剧的巧妙融合,被不少懂行的国际演艺代理商惊叹为英国《战马》的“升级版”——和火遍世界几十个国家的战马“乔伊”一样,战象“嘎羧”机关复杂需三名演员操控,而3.2米的身高却比战马更为巨大,“表情”更加丰富。

从“马”到“象”,一眼可见的是中国舞台技术在升级。但在专业人士看来,从最初的原版剧目打包引进,到更为深入的版权合作,再到如今充分利用海内外成熟的技术和创意资源,打造本土原创IP——这背后更是版权购买、文艺创作生产合作的能量升级。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版权合作升级助推文艺生产创新,越来越多“国际班底”的“中国制作”表现抢眼-信息快讯网

对标国际先进制作理念,培养自己的市场团队

驰骋国际舞台十余年的英国国家剧院《战马》,一度被视为国际舞台工业的标杆,全球观众超过500万人次。而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也正朝着“中国IP”坚实迈进:由本土制作方主题导创作,保证中国故事的原汁原味的剧目;通过对标国际舞台技术语汇,保证海外巡演过程中每个“螺丝钉”都能无缝对接;其创作团队更是汇聚了全球顶尖艺术人才与技术资源,让“外援”为打造中国原创作品服务。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版权合作升级助推文艺生产创新,越来越多“国际班底”的“中国制作”表现抢眼-信息快讯网

早在2002年,英文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开启了欧美音乐剧原版引进潮。16年过去了,在国际文化演出市场上,中国的身份从一个“进口商品”的采购商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悲惨世界》的中国首演,因为请到八年没有演出“冉阿让”的传奇歌者科姆·威尔金森回归,使得原版音乐剧在上海首秀一鸣惊人。此后,音乐剧《猫》上演53场、《音乐之声》35场、《剧院魅影》100场、《狮子王》101场……国际一流的演员和音舞、引人入胜的故事,把舞台妆点成一个多宝盒般所在,令行业内外既惊又羡。在凭借这些原汁原味的原版舞台剧打开演出市场的同时,一个愿望也在国内制作人心中悄然种下:有朝一日,让我们本土的文艺创作,也能成为全球“畅销品”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版权合作升级助推文艺生产创新,越来越多“国际班底”的“中国制作”表现抢眼-信息快讯网

2011年,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诞生,开版权合作先河。2015年,中文版舞台剧《战马》项目正式落地。2018年,中文版音乐剧《周日恋曲》开始大胆地对韦伯音乐剧进行本土化改编……突破了过去单纯的剧目搬运模式,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版权交流与合作,国内一线制作人、创作者心中渐渐有了“谱”。

英国国家剧院《战马》落地中国时,可不只是为了让中国观众、中国同行看一场酣畅淋漓的好戏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创作型剧院,英国国家剧院包括技术人员、市场运作和推广人员等“幕后”在内全套金牌制作模式,尤其是世界领先舞台技术管理体系,全部被复制了进来。三年多来,中文版《战马》已在全国演出近300场,而从中文版《战马》后台走出的演职人员,如今成了各大演出团体争抢的热门人才。

在中文版《战马》制作人李东看来,这才是版权合作的“初心”——以“描红”先进的制作经验,培养、建立起自己的市场团队。随着国际合作日趋活跃,平台视野不断提升,国内文艺创作团体和演出行业的制作理念、制作水准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版权合作升级助推文艺生产创新,越来越多“国际班底”的“中国制作”表现抢眼-信息快讯网

集全球智慧,做中国出品:本土原创更有“国际范儿”

通过版权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制作经验,国内文艺创作团体和演出行业的制作理念、制作水准不断提升,进入了IP自主开发、制作标准“国际化”的新阶段。

在当代戏剧舞台上,“偶”是一种“国际通用语”。无论是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还是英国国家剧院《战马》,舞台上最抢眼的都是人与偶的互动,可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但这项技术专利却并非来自出品方本国。《狮子王》导演朱丽·泰摩在印度尼西亚发现了当地的偶剧,将其用到了百老汇的舞台上。《战马》中马偶的灵感和技术则来自于南非,原来,“乔伊”这个“英伦标志”的背后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艺术家的共同创造。

正是《狮子王》和《战马》的先例,给了《最后一头战象》制作团队很大的启发。创作伊始,英国59公司便受邀成为“智囊” 之一,这家公司曾参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多媒体设计,它提供的技术服务在国际上有着极好的口碑。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版权合作升级助推文艺生产创新,越来越多“国际班底”的“中国制作”表现抢眼-信息快讯网

近年来,国内舞台上越来越多“国际班底”的“中国制作”表现亮眼。欧洲“戏剧巨人”克里斯蒂安·陆帕接过中国戏剧人递来的橄榄枝,用他独特的导演理念,让中国作家、中国编剧的创作焕发新的魅力。在刚刚过去的第六届乌镇戏剧节上,话剧名导孟京辉邀请了德国戏剧构作塞巴斯蒂安共同改编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茶馆》。基于多媒体舞台剧《三体1》的经验,已进入创作期的《三体2》集结的好莱坞一线技术团队更多、更好。前不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古希腊悲剧《厄勒克特拉》,也邀请了以名导米哈伊·马尔玛利诺斯为首的一支“希腊团队”助力……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版权合作升级助推文艺生产创新,越来越多“国际班底”的“中国制作”表现抢眼-信息快讯网

而“国际范”的文艺创作,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整合资源的能力。

“集合全球智慧的‘中国出品’将走得更深、更远,”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说,把一部分技术项目、服务项目外包出去,让国际成熟的制作团队,为中国故事、本土出品提供经验和智力,代表着国内文艺创作正渐渐突破国界,进入一个交流更顺畅、沟通更频繁、合作更深入的创新期。但同时,中国制作人们也明白,“请进外援”并不意味着“依靠外援”,在创作上还应占据主导权。

2016年12月,风靡纽约、伦敦的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有了上海驻演版。在中英合作过程中,本土制作团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出品方之一的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将北京西路的一个旧厂房改造成了专属剧场,并在与外方团队punchdrunk的设计中,把老上海的元素融入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中,使它成为一个全新的故事,独属于上海这座城市。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版权合作升级助推文艺生产创新,越来越多“国际班底”的“中国制作”表现抢眼-信息快讯网


作者:记者 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改革开放40周年动画短片《行进中国》:自贸区
在“充斥着贪婪的制作人、品味低俗的观众”的百老汇,她们凭什么越老越红?
中国近代史首个革命文学社团,何以成江南文化的一朵奇葩
【外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曹思德:中国社会“脱胎换骨” 伟大进步有目共睹
前十月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8.7%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巡礼② | “四两拨千斤”彰显中国经济活力与潜力
金山金水湖产业社区喜获国际城镇环境大奖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唱着信天游与花儿的王贵与李香香,就是西北地区的“李雷与韩梅梅”
“一带一路”延伸至南太最大岛国:两国合作再出发
报名|李肇星等携手东京、伦敦友人共话“城市建设与上海形象国际传播”(2018上海公共关系国际高峰论坛)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小巷总理”四年后又遇新问题,60句赋子板唱出绣花针管理秘诀
美印日澳在新加坡会晤,或在东盟寻找合作伙伴;越南反对“四国集团”军事化
合作社也能银行开户啦!小岗村等10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首获登记证
互利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快速增长
深化友谊,推进务实合作
为世界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论习近平主席亚太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541个演艺交易意向达成,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成全球优质演艺资源集聚的盛会
“国际名片”注册窗口开到了义乌
开创世界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习近平主席亚太工商峰会主旨演讲引发国际人士热烈反响
120道工序才能成就一支湖笔!坚持严谨的传统制作技艺,守住独有的“锋颖”
工业化“中国方案”:经验与智慧
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大数据发布,第一时间“数读”亚洲演艺之都!
用强劲网络正能量为青春中国点赞
友好合作,让中菲友谊如“繁花盛开”
【漫评】改革开放40年 中国扶贫成就惠及世界
高颜值设计感有品位,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有“最美文化空间”
推动开放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钟声:在时代变革中引领开放合作潮流
为中巴新两国合作注入强大动力——巴布亚新几内亚各界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访问成果
《红磨坊》定档百老汇,中国参与制作!
上海海事法院推进跨区域司法合作,服务保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