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

2018-12-02信息快讯网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打通海冰卸货之路“红旗路”(魏福海 摄)

昨天,中国极地考察船站飞机运行指挥中心传来消息,“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这个距离,对于我们在城市里开车的人来说,近在咫尺。但对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来说,距离“很远”。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的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孙波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今年冰情十分严峻。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雪龙”号当前位置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雪龙”号破冰前行(魏福海 摄)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普里兹湾海冰(沈权 摄)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离中山站区一公里处的乱冰区(沈权 摄)

第一场考验 一场拼搏

“卸货”,看似平常的两个字,是南极考察常用语中的“高频词”,是考察工作的“关键词”。不难理解,科考设备下不了船,就等于没运到南极,各项科考任务就无法开展。站用物资下不了船,考察站就不能正常运转;建筑材料下不了船,新建筑就无法实施建设。可以说,在南极“卸货”是天大的事儿。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南极卸货现场(资料片)

这场硬仗到底有多艰难。这场硬仗打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的全局。这场战役获得完胜,就是保证了昆仑站和泰山站两支内陆队按时出发,保证了中山站激光雷达房、维修间、停机坪的建设任务顺利开展,保证了科考设备、燃油和食品到位,保证了“雪龙”号离开中山站后考察队的各项考察任务可以按计划时间节点顺利开展,一环紧扣一环。

被问到这次“雪龙”号装了多少货时,“雪龙”号见习船长朱利笑了,“能装货的地方全用上了,约2500吨、近8000立方米货物,1500吨燃油。”基地码头备航装货时,他像吝惜鬼一样算计着舱容,一尺一寸都不曾放过。

敢问路在何方 路不止在脚下

冰上探路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山站附近冰情卫星影像图及分析报告,像千里眼,但要找到合适的路,还需要人员在现场的实测数据。

支部书记崔鹏惠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带领中山站越冬队员冰上探路,每次出去一个来回就要走上80多公里,风餐露宿。他们沿路查看冰雪厚度及冰裂隙情况,获取探冰路线的GPS导航数据,并沿线布设提醒导航标识杆,详细地记录下海水温度和冰层厚度,为的就是在“雪龙”号到达中山站之前,寻找一条由中山站站区安全穿越冰山群到达固定冰区的可行路线,被他们称为打造一条“冰上运输之路”。

今天考察队又派出一支探冰小队,由中山站往“雪龙”号方向开展海冰探路,在“雪龙”号左舷方向,存在大量乱冰,他们积极开辟新的冰上卸货路径。同时“雪龙”号依据探冰情况,破冰前行,希望离站区近一点,再近一点。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测量冰层厚度(崔鹏惠 摄)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探路(崔鹏惠 摄)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探路(谌陈晨 提供)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测量海水温度(崔鹏惠 摄)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粉线为三次探冰路线

大部分南极考察国家的物资运输都是同样方式,通过短驳方式从考察船转运到考察站。船站之间的短驳,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卸货是个“精细活”。南极很多时候是靠天吃饭,在天气和冰情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国已具备直升飞机、雪地车、小艇等“海-陆-空”各“军种”协同作业的能力。但当遇上恶劣的冰情和气候条件,靠的就是“南极精神”。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直升机出库(谌陈晨 提供)

报告!“雪龙”号距南极中山站还有44公里,但是……冰太多了-信息快讯网

▲2018年11月30日卸货作业(沈权 摄)

“南极精神”是永远不落的太阳

在我国的南极“卸货”史上,曾出现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建设南极长城站时,队员们跳进冰冷刺骨的海水,人工搭建码头,徒手建起第一座南极常年站;建设南极中山站时,“极地”号船头受损,队员们喊出“船在人在”的口号,最终抓住关键时机突出重围;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建设昆仑站时,冰海沉车,机械师凭借顽强毅力和超强技术,奇迹生还;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时,“雪龙”号“亲吻”南极冰盖,队员们为了抓住有利时机卸货,48小时不眠不休;重型车辆在海冰上登陆,开车的必是队领导和党员。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雪龙探极”微信公众号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