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到《瑞士之道》

2018-12-05信息快讯网

从《道德经》到《瑞士之道》-信息快讯网

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去年新出了一本书,名《瑞士之道》,是运用老子《道德经》的观点,对欧洲小国瑞士作分析评价的作品,很有创意。之前,他已有《智谋》一书面市。该书汇集我国的三十六计,一炮打响,有多种译本,成为西方脍炙人口的畅销书。这本《瑞士之道》于2017年5月由新苏黎世出版社出版,因只有德文,尚无中文译本,了解不多,尚难评估。但可就我所知,作点介绍,以飨读者。

胜雅律说,他接触《道德经》始于七十年代,当时他觉得其思想并不符合欧洲人的“宏愿壮志”。到了九十年代,又经过好几次阅读,突然恍然大悟,发现它在很多方面恰好是瑞士的一种“超时代、超文化、超国界的大纲”,给他提供了“崭新的瑞士观”,使他得以深入了解“祖国的真谛”。1999年,他就给学生们作了一次关于瑞士和道家的演讲。瑞士的报纸作了报道,标题是“从老子来看,瑞士可能是一个理想国”“瑞士有点道家色彩”等。

从《道德经》到《瑞士之道》

他在该书提要中列举了十个方面的问题,现举其要者简述如下:

首要的自然是《道德经》八十章的“小国寡民”思想。他说,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倒退的思想。不过瑞士证明这种方针,在特定历史、地理和本国政治条件下,是一种法宝。小国也有滋生霸权的野心,想成为一个大国。在中世纪,瑞士就有这种想法。它想占领意大利北部。但1515年,它在马里尼亚诺战斗中惨败了。从此以后,瑞士当政者放弃了扩大其权力范围的野心,决心安分守己,保住小领土。除了拿破仑19世纪初占领了瑞士之外,三百年来没发生过同别国之间的战争。

还有76章的“弱国”——即“柔弱者生之徒”“柔弱处上”的思想。他说,瑞士好几百年放弃了追求“大”和“强”的地位。当然,瑞士有军队,但其目标只是防备,不是侵略。瑞士没有成为庄子所说的“强木”,反而维持一种弱国的状态。一般来说,那么小而弱的国家,早就应被历史淘汰。而周围很多大国,如德意志第三帝国、大英帝国或者苏联,都已经不复存在,而弱国瑞士,却从容不迫地一直活跃到现在。

“无为”——“无为而自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的自由的思想。谈到“无为”而治,他介绍瑞士的政府领导层,是一个由七个成员组成的集体,没有一个真正的总统。总统每年换一个,很多瑞士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的角色不突出,只办一些仪式性的工作。当然,政府也干涉人民的经济和日常生活,但相对来说,与别的西方国家相比,瑞士干渉的程度小多了。

“不争”的思想——“不争之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就自然联系到“中立”。几百年来瑞士采取中立立场。中立原则在瑞士根深蒂固。中立国不应该参与别国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瑞士都中立。周边再怎么进行着激烈的战争,大风暴中的瑞士都能相对和平而安全地过日子。当然,如果在战争中要保持中立,早在和平时期就要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将来的麻烦。因此,中立也是一种在和平时期就要坚持的原则。这种中立政策,跟老子一再强调的“无为”思想也有联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脚踏实地的精神。一般来说,瑞士人一听到美言就感到不舒服,就要起疑心。因此,二十世纪別国沉迷的一些政治思想,如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或者当代欧盟主义,对瑞士来说,吸引力都不强。瑞士一直都不赶时髦。美好前途的预言太好听,唯其那么好听,就不可信。于是发生千万不要上当的防备心理,先等一等,看看发展再说。这是瑞士至今未加入欧盟的原因之一。

其他还有“善言不辩”的谦虚精神,“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反对极端的精神,“万物负阴而抱阳”——对立调和的精神,等等。

因此,瑞士虽为小国,却做到老子在八十章所提倡的小国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好几百年以来,在不知不觉中,按照《道德经》超越时空的真理处世,而获得“长期的比较好的命运”。

从三十六计到《智谋》

胜雅律的专业是法学,学中文完全凭兴趣和偶然的机缘。他喜欢语言,一次在父亲朋友家看到一本中国语法书,产生极大兴趣。这以后,语言与法律并重,先后到台湾和日本学习法律和语言(中文和日文)。1975至1977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哲学系进修。1981年获第二个博士学位。又在瑞士和联邦德国的大学教授汉语。

一般我们提到三十六计时,总是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成了口头语,就是要避开,没有别的意思。他却以西方人严肃科学的思维逻辑,抓住不放,刨根问底地问:“既然第三十六个计是走,那么,第一到第三十五个计又是什么?”这就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回答的问题了,他只能自己搜索,这一搜,就欲罢不能。

从1973到1988年,胜雅律历时十五年,写成《智谋》一书。他将每一计都提炼出几个方面,写出“核心内容”,并用当代意识对计语代表的多层含义加以阐释,从而使内容得到开掘、拓展和升华,将零散的三十六计提高为“智谋学”。作者参阅了二十余本亚洲文化圈谈三十六计的书籍,几百本中国文言和白话著作,几千篇中文报刊上的文章,同时也参考了西方以及印度、阿拉伯有关智谋的文献。全书由250个生动的小故事构成,其中不仅有中国公元前的历史典故,《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著名小说,也有来自《圣经》《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西方读者熟悉的作品,并逐一加以解释说明。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科尔读此书后给胜雅律写信称:“它不仅使人们加深了对古今中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您的笔下得到生动解释的计谋,显示了人类普遍的行为方式。就此而言,它将教会读者深入地观察与他或亲或疏的人们的行动。”据悉,三年内仅德文就印到第五版,发行一万三千多册,译文已有英、法、意、荷、俄等文本。中文已于1990年12月在上海出版,据他来信告我,到1991年6月,已印三版达十五万册,台湾也有繁体字版。

还要“更上几层楼”

我认识胜雅律快四十年了——八十年代中国作协外联部召开汉学家会议,他来与会,一个欧洲人,大高个,热情、开朗,十足一个大男孩,彼此一见如故。他现在还是常来北京,每次都会来我家看我。

他个人订了三四十种中文报刊,从文史哲到《飞碟研究》,涉猎广泛。在汉语教学方面,他自编了一套讲义。一个学期下来,一段《人民日报》,他的学生能看懂50%,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他找中国的歌词作教材。为此曾要我介绍乔羽与他认识,也让我带他去端木蕻良家去拜访过。

1988年夏,我参加作家代表团访问希腊回国途中顺访瑞士。瑞方派我们熟悉的华裔女作家赵淑侠和他二人轮流来陪我们。有天下午他来带我们去苏黎世湖游船,他与大家无语言障碍,特别是他用很“洋”的腔调说出极“土”、极地道的中国话,实在令人捧腹。他爱引用中国成语和谚语,认为那是中华民族  “智慧的结晶”,还随身带着一本《常用谚语词典》。作家们本就个个口才了得,既这样,便规定这下午不能用白话说话,或用文言文,或用成语和谚语。作为向导,他告知我们游艇班次很多,大家不必着急,可以“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地走。到艇边,我们马上上了船,因为我们有“瑞士假日卡”,不需买票。他也有张“卡”,但因从不来游湖,不知能否用?他说只好来个“先斩后奏”。及至弄清也适用,才诙谐地说,不用“瞒天过湖”了。他捣弄不好相机,便无可奈何地说,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作家故意说书本上没有的歇后语,如“做梦娶媳妇——空欢喜”,“戴着草帽亲嘴——差远了”之类,他忙喊暂停,掏纸笔赶紧记下,还念念有词地说:不能  “坐失良机”,“身入宝山哪能空手而归”。有人赞他“好学不倦”,他则谦虚地回答说,哪里,哪里,还要“更上几层楼”!

他的本名是HARRO VON SENGER,VON表明他祖上是贵族。我们说,那你是世家子弟啰!他也来个对答如流,说:不过是“徒有虚名”。

谈到他的年龄,他来了一段绕口令:“我同父异母的长兄82岁,娶了个小他48岁的爱人。如果我步他的后尘,须再等四年我的爱人才出生。”绕了半天,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他44岁。那么到今年,他也已经74岁了。

我特别佩服的是他的执著精神。他的嗅觉特灵敏,一旦有好的或他感兴趣的问题,他一定紧抓不放,长期坚持,一抓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本文所介绍上述两本书,就是这样抓出来的。说实在的,像《道德经》这样老祖宗经典中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这些华夏子孙,都未必敢轻易去碰,何况一个外国人!敢于运用中国最难懂的经典,去思考他们国家最根本的制度、道路等战略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气魄。没有一种非常解放的思想,没有极大的勇气,要尝试这样做,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是我收到他的信,实在无法平静,终于憋不住内心的冲动,拿起笔来,想要向大家介绍这位汉学家朋友的缘由。

2018年9月24日


作者:陈明仙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舒明 潘向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