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 | 2018,这些科学界大事件告诉你我们的祖国有多强大!

2018-12-31信息快讯网

年终盘点 | 2018,这些科学界大事件告诉你我们的祖国有多强大!-信息快讯网

2018年,我们见证了不平凡的一年。在“科学的春天”提出的40年后,中国的基础科学在这一年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年初两只克隆猴的出现到年末两个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石破天惊,科学话题不只在科研群体流行,相关话题已深入人心,被公众广泛讨论。

这一年,中国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越来越多,部分中国学者已做出了引领性的工作。一个细节是,部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向科学记者开放的权限不再以“China”来区分中国学者即将发表的论文,而是具体到中国的各个“省份”,如此分类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

今年,中国科学界还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我们将从十个方面逐一回顾,并讨论它们在国际上的影响。

重要科学发现:由点及面

2018年,中国学者在相当多的领域做出了新颖的工作。

1月25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利用体细胞克隆出两只猴子备受外界关注,这是Cell出版集团成立以来,最受媒体关注的一项研究,它也引领了这一年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新进展。结构生物学这一年仍旧表现不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药物所、上海科技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等单位均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

狗年春节期间,浙江大学胡海岚在《自然》(Nature)杂志连发两篇论文,揭示抑郁症新的发病机制及新型快速抗抑郁药物作用机理,这在国际上亦不多见。

来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先后在《自然》和《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发表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覃重军及其研究团队将酵母染色体的16条合成1条,之后又将16条染色体合成环状。

除此之外,中国科技大学团队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装置测定了迄今国际上最为精准的万有引力常数(G),东南大学学者研制出世界首例无金属钙钛矿型铁电体以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青藏高原尼阿底遗址进行的研究将青藏高原出现人类活动推至4万年前,这些研究都是这一年国内可圈可点的重要工作。

年终盘点 | 2018,这些科学界大事件告诉你我们的祖国有多强大!-信息快讯网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高等院校也能发高水平论文。3月底,上海大学引进的学者Mark Waller教授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论文,被称为化学界的“AlphaGo”,引起国内外制药界高度关注。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晋平教授团队在低碳烃分离方面的研究,南通大学顾晓松团队在脊髓损伤方面的研究,以及浙江万里学院葛楚天团队在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表观调控机制方面,均做出了重要的工作。

高水平或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开始由点及面的铺展开来,而背后是各地高校不遗余力地引进人才以及对基础科学的大力投入。总的来说,论文发表质量在快速上升,但与欧美学术强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科研“新气象”,开始浮现

这一年,中国科学界频频发出改革的呼声,科技部部长也表示要给科研人员“松绑”,这给科学界带来了一股新气象。

从1月31日《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印发到7月出台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包括科技部在内的多个部门表示,要“下大力气给科研人员松绑,营造宽松环境”。《通知》,强调要科技领域“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力求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提出“四大措施”,如“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等,但能否真正地有效解决科研界长期存在的痼疾,仍有赖于相关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另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是,国内培养的博士也有好的上升路线。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对人才的海外身份过分看重。如何做到不问“出身和经历”、“英雄不问出处”,国内外培养的人才并举,这方面2018年已有好的发展势头。中科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克隆猴”研究的第一作者刘真博士,在国内读完博士,后因博士后期间做出了出色的科研工作,2018年上半年也被破格提为神经所的独立课题组长。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8月份,覃重军合成酵母染色体研究的第一作者邵洋洋,原本打算在毕业后就去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夫·博克实验室做博后。博克也在进行酵母染色体合成的研究,只是最终只能得到2条染色体的酵母,始终无法合成1条染色体的酵母。如何留住一流人才,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此事件最后引起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的关注,他表示对做出重大贡献的青年学者,要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处”,给予他们与海外优秀人才同等甚至更高的科研经费和生活待遇。邵洋洋最终选择留在国内。

年终盘点 | 2018,这些科学界大事件告诉你我们的祖国有多强大!-信息快讯网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科学家抱怨国内难以找到好的博士后,因为很多工作出色的博士选择去国外。未来青年人才是否选择在国内,而不是被逼出国门,还要看以上政策是否能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5月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对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出部署,要求“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该《意见》还提出拟建立“水刊”黑名单,打造学术不端档案库,期待对净化中国学术环境有所裨益。

中国的大科学计划

2018年,国内几个大科学项目有了新的进展。

作为16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一,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今年早些时候在北京、上海先后成立。

2018年3月,北京脑与类脑研究中心成立,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敏敏担任联合主任。该中心由8家单位共建,旨在“瞄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搭建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两个月后,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科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张旭研究员担任主任。两个脑科学中心一南一北,显示中国对脑科学以及类脑科学的重视。

但国家层面的脑与类脑计划还没上线,国内是否会参照欧洲、美国以及日本启动国家脑科学计划,目前还不得而知。早在2015年年底,就有学者表示脑计划将上线,然而至今未启动。欧美以及日本的脑计划已经实施了近5年,并做出了许多重要发现以及开发出新的技术出来。2019年中国是否有新的进展?我们拭目以待。

2017年大型对撞机“建还是不建”的激烈辩论之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今年进一步推动该项目。2018年11月14日,高能所向外界发布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概念设计报告》,根据方案设计新的粒子加速器将达到100公里,超越法国CERN的LHC(27公里),成为全球最大的对撞机,项目耗资将达到300亿人民币(43亿美元)。这份报告为大型对撞机的构建提供了蓝图。

中国的探月计划“嫦娥工程”在2018年有了新的突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被成功送上太空,12月30日顺利进入预定的月球背面着陆准备轨道。它将开启人类首次的“月背之旅”。由中国领衔的重大国际合作空间科学项目——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eXTP)这一年也有新进展。3月2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会议,启动eXTP空间天文台背景型号项目。eXTP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和主导,合作单位有100多家,旨在通过对黑洞、中子星以及夸克星的观测,从而研究广义相对论、量子电动力学等重大科学问题。

年终盘点 | 2018,这些科学界大事件告诉你我们的祖国有多强大!-信息快讯网

除此之外,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方面也有新的进展。这些大科学项目的实施,得益于国内对科学技术关注以及对基础科研的持续投入。

来自民间的力量

10月27日,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在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发射升空,虽然在升空380秒后,由于三级分离出现异常,火箭最终发射失败,但这是中国商业航天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除了“上天”,中国的商业公司对“入海”也兴趣浓厚。11月下旬,“彩虹鱼”第二代着陆器已成功下潜到万米深渊,并开展相关采样科考工作。彩虹鱼的出现也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全海深无人深潜器技术的国家。

近年来,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包括高科技企业对高等教育以及基础研究兴趣浓厚。2018年4月,西湖大学宣布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吸引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加盟。从创立之初到被教育部批准,西湖大学只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它的迅速批准寄托了国人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期望,而未来西湖大学也将拥有更多的自由度探索科学前沿。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开始回馈母校。4月28日,李彦宏及其夫人,刘强东及其夫人分别向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捐款,捐赠额度分别高达6.6亿元和2亿人民币。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两家科技企业将与高校的合作更为密切。

企业家关注中国的基础科学的另一种形式就是设立民间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和复旦-中植科学奖,可以看成是科学家和企业家合作的典型案例。以未来科学大奖为例,它由顶尖科学家、企业家以及投资者,汇聚在一起设立。而复旦-中植科学奖则由复旦大学和中植集团设立。11月初,以资助年轻科学家为目的的“科学探索奖”宣布成立,该奖项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饶毅教授等众多科学家一起设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将出资10亿人民币资助该奖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对基础研究感兴趣,他们对创新充满了渴望,而创新的源头来自基础研究,因此双方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

年度关切

经历了2017年中国出现107篇论文撤稿事件后,2018年论文撤稿以及论文造假仍是科学界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武汉大学学者李红良被人举报多篇论文涉嫌造假后,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启动调查,结论是“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但该结论难以令人信服,随后武汉大学重启了对该学者的调查。10月下旬,《中国青年报》曝光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至少有15篇“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知识分子》随后连线多名社会学领域的学者,他们表示“东窗事发,并不意外”。随后梁莹提出辞职,南京大学坚持继续调查,给出严厉的处罚。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也发生大规模撤稿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干细胞学者的大规模撤稿事件备受国际关注,该事件还牵连中国该领域的研究,因为中国在心脏干细胞领域投入了很多经费,而此次撤稿事件也说明,在科研领域盲目跟踪,可能会被带到沟里。

这一年也有很多华人学者从我们身边永远离开,如诺奖得主、光纤通讯之父”——高锟在长期与阿尔茨海默症做斗争后于9月23日离世,著名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12月1日突然离世,令科学界一片惊愕,中国空间探测专家王焕玉在做学术报告过程中突发心脏病于11月4号不幸去世。虽然这些学者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将化作星辰,永远照亮科学之路。

年终盘点 | 2018,这些科学界大事件告诉你我们的祖国有多强大!-信息快讯网

2019年,中国科学界将会发生什么,正如《自然》杂志在2019年展望中表示的那样,中国将继续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研发投入国家”,科学研究质量继续提升,对科研人员的科学评价以及体制将更加趋于合理以及科学,会有更多的国际人才进入中国从事科研。这一年,中国的基础科研仍将会快速发展。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综合自知识分子、人民日报等

叹为观止!2018最酷的科学界照片新鲜出炉
中国学界直接面对马恩经典,国内首次影印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中医能治疗癌症吗?这是我见过最科学的回答
2018余额不足,浦东喊你来这里迎新年!
回首2018 重温习近平这18句话
用一句诗词总结你的2018年,你会用哪一句?
2018谷歌全球热搜出炉:延禧攻略拿下年度最火,最不想上榜的人不幸也登顶了
挪威科学家:三文鱼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食物,一个月最多吃一次
《自然》预测2019年重大科学事件:中国将成科研投入最慷慨国家
刻赤海峡事件重演?这次被扣押的是俄罗斯货轮,出手的是英国
台湾发生史上最大游客偷渡事件,民进党支持者:当然还怪马英九不好!
2018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大事件揭晓
科学家:新年增长的体重,大部分人到下个新年都减不掉!教你一招,睡觉也能瘦!
天津联合调查组回应权健事件:合法的依法保护,违法的坚决打击,违规的取缔整治
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科学指南
奇葩男博士又来了,他用科学的方法测试出“臃肿的秋裤”和“美美的打底裤”哪个更适合过冬
盘点“钱袋子”:上海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持续稳定增长
个税新政、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一批新规施行
2018年,上海税务部门完成税收收入13820余亿元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公布2018十大国产片,《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影》等入选
这一年,我们身边发生了哪些大事?2018年上海十大新闻出炉!
AI迷航、航海史、地球生命,新年要强先读科学书!|江晓原
用基因编辑逆转癌细胞,中国科学家取得重大突破
首旅集团总裁、王府井集团董事长刘毅突发大面积心梗离世。心梗突发如何科学急救?
兼具美与科学,NASA简直是被航天事业“耽搁”的设计机构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
未来AI替代法官?数据权利边界何在?上海法学界探讨人工智能应用
墨外交部:请美方彻查对移民使用催泪瓦斯事件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就若开邦发生暴力袭击事件发表声明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托兰斯市5日发生枪击事件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