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他把故乡丢了,人到中年,他要用文字把故乡找回来

2019-02-02信息快讯网

很久以前,他把故乡丢了,人到中年,他要用文字把故乡找回来-信息快讯网

近年来,临近春节,总有“乡愁体”“返乡体”热文刷屏,但有些文字刻意美化或矮化乡村,争议不断;前不久“啥是佩奇”电影宣传短片成全网爆款,击中了不少人的思乡情结。如今的乡愁,究竟意味着什么?乡土叙事又有了哪些变化?

“对我来说,写作是和故乡的人与事、和内心深藏的自我对话。不管走多远,心底总惦记着故乡最美的部分,哪怕部分实体可能已经消失或大变模样了,但只要写下,我的故乡就定格留存,不会消失了,它在文字中安睡,也可以被思乡的人在任何时候唤醒。我将真切地看到我是谁,我又怎样成为现在的自己,我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上,我又在一步步走向哪里。”作家申赋渔说。

前不久,他的“个人史三部曲”终篇《半夏河》出版,这是申赋渔继《一个一个人》《匠人》后创作的又一部聚焦传统乡村记忆的散文集,乡风乡俗的人文掌故沁入传统江南的鲜明印记,透着乡土中国的余韵。

“只要记忆的河在流淌,人就可以诗意地存在”

申赋渔生长于长江北岸的苏北乡村,后辗转多座城市求学、打工,在南京工作,继而越走越远,现旅居法国写作……他记录了一路走来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但最多的笔墨依然给了家乡。

《半夏河》以“少年大鱼儿”的视角,讲述申村的乡邻之情和乡风乡俗,25章往日故事,串连起对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珍贵记忆。“写故乡的半夏河,也不只是为了乡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半夏河。岁月会把一些苦难柔化过滤,当你再度回首翻阅时,留下的更多是深情和温暖。人需要靠着记忆的美好来对抗粗糙的现实、焦灼的心绪和纠结的情感。”申赋渔发现,出走了这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最让他觉得安宁和幸福的,唯有童年的故乡。岁末年初,他在上海读者书店、北京法国文化中心等多地与读者分享新书,“不过,大年夜肯定是要回南京与父母团聚,初三又要马不停蹄飞回法国。”

很久以前,他把故乡丢了,人到中年,他要用文字把故乡找回来-信息快讯网

去年底,申赋渔受邀在法国一家实体书店和当地人谈中国筷子的文化,当时D&G辱华事件引发了一波波热议。“我和法国朋友聊天,会从自己小时候的往事说起,当时木匠爷爷专门削了一双精美的筷子,我挂在脖子上,得意极了。”申赋渔说,筷子从来不仅仅是餐具或一个抽象的符号,它背后的文化基因是深入骨髓的,连系着我们心底深处的某段最柔软的情感。

所以,当他在巴黎看到埃菲尔铁塔顶上安置的一百多根广播和电视天线时,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怀念那个只有一条有线广播的故乡了”;几十年过去离家乡越来越远,每年过元宵节,除了吃几只汤圆,一切波澜不惊,但他却常常在恍惚中听到家乡的锣鼓声、唢呐声,“我手里舞着火把,在田野里疯狂地向前奔跑着”……

“常有人问我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就会描绘说,要有一个房子,一片田地,在田里可以种我喜欢的庄稼,在阳光下读读书什么的。描绘到最后,发现不就是我童年时乡村的情景么,在外面走了一大圈又回来了,很奇妙。那些元素,都是我童年的东西,慢慢拼起来,竟具象化为理想生活。”不过,申赋渔也明白,很多时候,这种理想图景只是他思乡的一个影子罢了。“在很久以前,我就把故乡丢了。现在人到中年,又要把它找回来,太难了。走到哪里,看到一丝仿佛故乡的样子了,就高兴。可是我那个真实的故乡,已经在时光里消散了。”

很久以前,他把故乡丢了,人到中年,他要用文字把故乡找回来-信息快讯网

2015年申赋渔回了趟老家,但他已经认不出它原先的样子了。“那条半夏河,与伊尔河一样美丽甚至比它还要美丽的那条小河消失了,那条充满着人情味儿与生活气息的小河消失了,河边再也没有了原先的笑骂声、吵闹声和歌声。”

去年他在巴黎写完《半夏河》后,不无懊恼却又心平气和地在全书结尾敲下一句话:那个故乡,离我有一万里,离我有三十年。

《匠人》“用火烧黑”、《半夏河》则“被水打湿”

著名设计师朱赢椿,是申赋渔的老友和老搭档了。他几乎操刀承包了申赋渔所有书的设计,如大家熟知的《匠人》《逝者如渡渡》《一个一个人》《不哭》等。

2012年,《一个一个人》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这本看起来“破损斑驳的旧书”,运用了大量拼贴元素,内页嵌印的复古门票、发黄一角,仿佛拉回岁月深处,让人触摸到一个个渺小凡人的世间和一代人的心灵。

很久以前,他把故乡丢了,人到中年,他要用文字把故乡找回来-信息快讯网

2015年,《匠人》成就了一本“被火烧黑的书”,书中的聚光灯投向行走于乡间镇里的瓦匠、篾匠、豆腐匠、扎灯匠、木匠、剃头匠、修锅匠……那是一幅失落的乡土中国缩影,是一条流淌着近600年往事的时光之河。眼下,《匠人》刚刚推出法文版,让更多异域读者了解曾在江南水土中生长的匠人们。

到了《半夏河》,一次申赋渔去随园书坊,朱赢椿正在思考设计方案。《匠人》黑黑的,比较沉重,像一块烧焦的木头,又像一块从锅灶的炉壁上拆下的砖头;《一个一个人》旧旧的,泛黄的;《半夏河》你打算做成什么样子?

申赋渔听到的回答是——“水水的。”朱赢椿笑着说:“我想用水来做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没有《匠人》那样沉重,也不像《一个一个人》那样艰难。虽然看起来很伤感,可是不难过,还有些淡淡的美好。”于是,这是一本被水打湿的书,或者说,是一本被雨淋湿了的书。“书里写的是少年的故事。所以我想设计得干干净净,就像少年的时光。”

很久以前,他把故乡丢了,人到中年,他要用文字把故乡找回来-信息快讯网

“个人史三部曲”

《半夏河》《匠人》《一个一个人》

申赋渔 著

浦睿文化

最终,《半夏河》的封面上能摸到微微凸起的几颗水滴,书页一角做成被水淹过的痕迹,似乎带着一点点江南独有的湿润。

申赋渔很钟意,不仅仅是装帧设计,还有老友的心意。“看到这本书,我就能闻到故乡半夏河水的味道。我的手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仿佛又看到了少年时的我,奔跑在泥泞的小路上,大雨一遍遍打在我抱在怀里的书包上。我看到我正在灿烂的阳光底下,把一本一本的书,晾晒在家门口的篱笆墙上。”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