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绣之乡,体味飞针走线里的变与不变

2019-02-14信息快讯网

在苏绣之乡,体味飞针走线里的变与不变-信息快讯网

▲镇湖手艺人制作的苏绣手表(均受访者供图)

镇湖位于太湖之滨,青山绿水环抱。花窗雕栏间,绣绷锦缎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薛金娣手拈银针彩线,气定神闲,轻拢慢捻。“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刺绣的浪漫诗意,尽在这十指之间。

镇湖是苏州刺绣的主要发源地。如今,在民间手工艺传承面临诸多考验的当下,“苏绣之乡”的手艺人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变化?春节期间,记者来到苏州西陲的镇湖街道绣品街进行调查。

坚守

凝结苏绣更唯美的图景

“苏绣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湖现在是全国最大的苏绣生产和销售基地,也是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所谓生产性保护,就是在日常生产中实现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留,不需要‘抢救’。”刚到镇湖,镇湖街道长期负责刺绣产业调研的叶成辉这样向记者介绍。

镇湖到底有多少绣娘?一直以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八千绣娘,四百绣庄”。镇湖刺绣协会秘书长裘星告诉记者,去年,镇湖街道联合刺绣协会开展刺绣从业人员普查,结果显示,镇湖街道的2.3万人中,刺绣从业人员有9063人,包括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两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2位省工艺美术大师、8位省工艺美术名人,74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和245位中初级职称绣娘,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刺绣大师集群。

在苏绣之乡,体味飞针走线里的变与不变-信息快讯网

▲镇湖手艺人在制作火凤纸扇中

薛金娣便是这集群中的一位。在薛金娣刺绣艺术馆,薛金娣的儿子、“绣二代”张雪向记者演示了苏绣的工艺流程:上绷、画样、配线、劈线、刺绣、落绷、成合,共7个步骤。一根细线在他手上,逐渐被分成若干份。他说:“一根线,可以分为两绒,一根绒可分为八丝,一丝还可再逐层分细。像人物眼睛、金鱼尾巴这样的细微之处,特别考验刺绣的精细度,需要一根线的1/64,甚至1/128,丝线细,针脚密,特别花心思。一幅大尺幅的作品,有时需要多年才能完成。”

这种精细,是机器绣怎么也做不到的。“一幅1.2米长、0.8米宽的绣品,手工绣一般要几个月,值上万元。而如果用机器绣,流程极度压缩,模板做好后几小时就能绣完,价格也相去甚远。从质量上看,手工绣整洁光滑,而机器绣粗糙,不仅面上有线头,层次感单薄,更缺了神采。机绣代替不了手绣。”高级工艺美术师郁勤说。

跨界

寻找苏绣更多元的可能

近年来,镇湖刺绣也走上了创新之路,郁勤将其总结为:技法上的创新、题材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创新。

苏绣大师邹英姿首创“滴滴针”,既不同于传统的平针,又有异于乱针。她弃用长针脚,改用短针脚与细线,一点一点地在点状或短线状针脚之间,以相隔、相叠、相接、相交四种形式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绣迹,构成如炭笔画一样的特殊效果。题材上,与过去专注于国画、书法,以尺幅大、更精细为追求相比,现在部分绣娘开始尝试“极简风”,在淡雅、清新、飘逸中,大量留白。

“传统苏绣制品以摆件、挂件为主,市场有限。要想获得主流消费群体青睐,就要借助新业态,让苏绣走进寻常百姓家,让苏绣回归生活。”张雪说。如今,漫步在绣品街上,小到手表、耳机、手机壳,大到服装、家具、茶具,镇湖苏绣的跨界融合衍生品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

在苏绣之乡,体味飞针走线里的变与不变-信息快讯网

▲苏绣耳机

前段时间,薛金娣操刀的苏绣手表成了网红——直径3厘米的表盘上绣着花鸟图案“梨花双燕”,梨花花朵以及花枝,层次丰富,错落有致;两只燕子振翅高飞,表现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镇湖的“绣二代”们,更是跨界创新的主力军。目前,镇湖共有80后刺绣从业人员1397人,90后刺绣从业人员906人。

在苏绣之乡,体味飞针走线里的变与不变-信息快讯网

▲苏绣和游戏的跨界融合作品火凤纸扇

在一款知名网络游戏中,张雪制作的人物道具火凤纸扇获得了游戏制作方和玩家“点赞”。“我在太湖边散步,偶然看见一片晚霞映衬的云朵,如同瑞鸟翱翔,由此构思。游戏公司看到这条微博后,便联系我表达兴趣。”

“很长一段时间里,苏绣传承人或者缂丝传承人,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追求极致,联系在一起创作,或许有‘包袱’。年轻手艺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包袱’。”张雪期盼,未来镇湖苏绣能更多地“走出去”,获取更广阔的商业市场,“叫好又叫座”。(本报苏州2月13日专电)


作者:本报记者赵征南  驻苏记者 叶志明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