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18世纪欧洲反华书籍应市场需求所产生

2019-02-16信息快讯网

导读:上文介绍了著名的思想史学者葛兆光对明朝人拥有的世界知识和世界观念之间的反差(见链接),此文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史学者史景迁和余英时的一段关于西方对中国影响、传播历史的对话。史景迁著有《王氏之死》等力作,2018年9月7日,荣获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在西方眼中形象的变化。这两篇学者分析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真相,理性看待中国融入世界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责任。

史景迁:18世纪欧洲反华书籍应市场需求所产生-信息快讯网

▲史景迁和他的著作《王氏之死》

史景迁:谈及基督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我们不可忽视一股历史支流是,基督教对中国文化做负面的书写。

一位在西方十分有名的史学家明恩溥Arthur Smith,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中国人的性格》,强有力地宣扬基督福音,却十分看不起中国,该书批评中国人的特性与鲁迅《阿Q正传》中对中国人的描述是极为相似。1905年日俄战争后,不少西方学者如明恩溥等的著作,都有日文翻译,不久再转译为中文;鲁迅等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批判是否受到他们的影响?此例显示当时文化环境的复杂性。

16-17世纪赞扬中国,18世纪则以反中国为主题

英时我想请教你,在16、17及18世纪间西方传教士的著作中,究竟有多少对中国持批评的态度,有多少是称许中国的?我想请教你,在16、17及18世纪间西方传教士的著作中,究竟有多少对中国持批评的态度,有多少是称许中国的?

史景迁虽然耶稣会教士的著作中提及中国的暴力、多妻制等缺失,但17世纪中叶前,他们大多对中国充满了夸赞。即使是反对耶稣会的道明会及方济会,也对中国多所称许。在现代史学家眼中,有诸多明显缺失的明朝,在当时天主教神父的描述中却是一个强大的政府。虽然耶稣会教士的著作中提及中国的暴力、多妻制等缺失,但17世纪中叶前,他们大多对中国充满了夸赞。即使是反对耶稣会的道明会及方济会,也对中国多所称许。在现代史学家眼中,有诸多明显缺失的明朝,在当时天主教神父的描述中却是一个强大的政府。

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宗教亦特别感兴趣,他们尝试把佛、道教和儒家分开论述,认为佛教与道教是偶像崇拜,儒家能和柏拉图哲学及基督教、犹太教的传统一神论思想相联结。

整体来说,西方人喜爱、崇拜中国文化却不了解它,尤其是中国的音乐。

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虽利用耶稣会教士的书籍称许中国,其目的却在批评法国教会。此时,西方世界反中国的气氛已占上风。一本著名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续集》就是明显的例子。

《鲁宾逊漂流记续集》是《鲁宾逊漂流记》在市场上畅销后,应书商要求再写续集。这回鲁宾逊一漂就漂到中国,书中对中国字、中国学术、中国建筑、食品、文化及中国人的仪态,都有严厉的批评。为何该书作者选择以批判的态度撰写他的小说?

这与市场需求有极大的关系,自1715年起,英国的出版商判定反中国的基调会是畅销书,同时,法国也出现反中国的历史小说。而造成西方社会对中国产生负面印象的因素有英法当时积极推动和中国的商务关系,但是仍打不开中国的门户,外交官及商人均备感挫折。

余英时乾隆时期英国派来的使节马卡特尼(Haiiiday MaCartney)在返国后,有何影响?乾隆时期英国派来的使节马卡特尼(Haiiiday MaCartney)在返国后,有何影响?

史景迁:以西方近代的胜利眼光,撰写对极其轻蔑中国的文章和书籍,认为中国一定要自我改善,否则会在历史中消失。这就是几十年后黑格尔的观点。

余英时另外,在史教授新作《可汗的大陆》一书中,指出德国思想家赫尔德(Herder)对中国也有很负面的批评,这让我感到相当讶异,我以为他是一个以平等眼光看待多元文化的学者,他批评中国的观点来源何在?另外,在史教授新作《可汗的大陆》一书中,指出德国思想家赫尔德(Herder)对中国也有很负面的批评,这让我感到相当讶异,我以为他是一个以平等眼光看待多元文化的学者,他批评中国的观点来源何在?

史景迁商务报告。另一本影响西方人看中国的奇怪书籍是,英国第一位高阶海军军官Anson撰写的。他指挥的船舰在中国广东靠岸,他依国际法要求中国提供给他需要的补给,却为中国人悍然拒绝。他回到英国后著书对中国极尽嘲讽之能事,广为当时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阅读。商务报告。另一本影响西方人看中国的奇怪书籍是,英国第一位高阶海军军官Anson撰写的。他指挥的船舰在中国广东靠岸,他依国际法要求中国提供给他需要的补给,却为中国人悍然拒绝。他回到英国后著书对中国极尽嘲讽之能事,广为当时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阅读。

而另一个西方人对中国负面形象的相关说法是,赫德尔书中提到的沉睡的中国。

余英时沉睡的中国意味着中国退出历史的潮流之外。这一观点在中国也曾流行过,甚至受儒学影响很深的人,也说中国自宋以后只有故事,没有历史了。1980年代大陆上青年知识分子常说中国的“被开除球籍”,也是同一思路。沉睡的中国意味着中国退出历史的潮流之外。这一观点在中国也曾流行过,甚至受儒学影响很深的人,也说中国自宋以后只有故事,没有历史了。1980年代大陆上青年知识分子常说中国的“被开除球籍”,也是同一思路。

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但现实中各文化交错点很多

史景迁:18世纪欧洲反华书籍应市场需求所产生-信息快讯网

▲费正清和他的著作

余英时:回至近代来讨论,焦点缩小集中在费正清,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学者,他的观点常有改变,1940年前他十分同情中国共产党,数十年后又有转变。我觉得很难对他的主张做一综合性的论述。你的看法如何?

史景迁费正清是我老师的老师。他的观点足以改变一般美国人的看法。他支持中国学者、促成中美学者的交换计划,并对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费正清是我老师的老师。他的观点足以改变一般美国人的看法。他支持中国学者、促成中美学者的交换计划,并对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二次大战间的动乱时代中,每个人都有朋友住在重庆、延安、上海、北平,甚至香港、美国,任何人都难以对中国事务有正确的报道,全视哪位朋友谁对他影响大。在那段时间,西方人对重庆政权多持有负面的印象,李约瑟是造成这种印象的一位学者。而延安则有意识地营造好印象。

余英时我想就最近亨廷顿的“民主的第三波”和“文明冲突”的观点,请教你关于基督教在中国的整体影响的问题。我想就最近亨廷顿的“民主的第三波”和“文明冲突”的观点,请教你关于基督教在中国的整体影响的问题。

史景迁是的。基督教带入中国的大型聚会观念,对中国的政治及社会会发生一定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中,基督教新教对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在宗教上的力量,与其教友人数完全不成比例。传教士李提摩太就大大地影响中国的自强运动。他们强调的教育,正是中国最需要的。是的。基督教带入中国的大型聚会观念,对中国的政治及社会会发生一定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中,基督教新教对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在宗教上的力量,与其教友人数完全不成比例。传教士李提摩太就大大地影响中国的自强运动。他们强调的教育,正是中国最需要的。

基督教对国民政府有绝对的影响,而共产党的成员中不少是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员,他们自社会服务中习得公共体系的概念。

余英时:我们历史学者觉得很难理解亨廷顿“第三波”和“文明冲突”中提及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儒教间的冲突,你是否觉得世界各不同文化间的确存在着所谓的“冲突”?我们如何自近代中国文化与西方间产生冲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

史景迁我不觉得各文化间有明显的冲突,中国与西方文化有很多复杂的交错点。利玛窦对中国文化并未完全理解,却十分重视;他受中国经典的影响,认为儒学和基督教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对道德问题都有相同的关怀,对人类文明如人口、生态等具有共通性的问题,进行平行的追求。我不觉得各文化间有明显的冲突,中国与西方文化有很多复杂的交错点。利玛窦对中国文化并未完全理解,却十分重视;他受中国经典的影响,认为儒学和基督教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对道德问题都有相同的关怀,对人类文明如人口、生态等具有共通性的问题,进行平行的追求。

余英时亨廷顿似乎认为儒学与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儒家文化不能与民主并存。但19世纪末以来,最早拥抱西方“民主”概念的,都恰恰是出身儒家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如今文学派的康有为,古文学派的章炳麟、刘师培等人。这个问题好像尚待深究。亨廷顿似乎认为儒学与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儒家文化不能与民主并存。但19世纪末以来,最早拥抱西方“民主”概念的,都恰恰是出身儒家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如今文学派的康有为,古文学派的章炳麟、刘师培等人。这个问题好像尚待深究。

(来源:学衡公众号,部分章节)

相关链接:葛兆光:明朝为何能绘出首幅非洲地图,疆域却缩小了?

作者:史景迁

编辑:范菁

责编:李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