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化石埋下的问号——中国科学家掀开青藏高原“年轻”面纱

2019-03-08信息快讯网

一片棕榈化石的发现,让3500万年的青藏高原一下“减龄”了1000万年。

这一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7日发表在了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它不仅改写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也让人们得以窥见青藏高原的“青春”。

时间回到2016年8月4日上午10点。

海拔4600米、青藏高原中部的伦坡拉盆地,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古生物队正在发掘化石。“大家快过来!”队员黄健招呼大家,他指着自己刚挖出的半块化石叶片问:“这是棕榈吗?”

化石还有一大半埋在岩层中,仅从暴露部分看,扇形的叶片像极了棕榈,底部似还有叶柄相连。之后的4小时,团队所有人都投入到这一发掘中。化石终被完整取出。

“这肯定是个大发现!”有人笃定地说。

但环顾四周荒原,仅有寸草,不见大树。“高大的棕榈怎么可能出现在这?”研究员苏涛的提问让所有人沉默了。

这是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组建的团队第五次来到伦坡拉。领队之一、研究员周浙昆并没有把这次发现看作是运气。他认为,古生物学虽以发现化石为基础,具偶然性,但却蕴含必然。

“化石是人们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如果棕榈在那儿,总有一天会被发现。就像伦坡拉盆地,我们在这科考了五年,有人更是来回十几趟,每趟都待半个月以上。但凡有一次放弃,都不会有这一发现。”周浙昆说。

棕榈,是典型的热带风情植物,全球共有25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那么,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平均气温低于0℃的“世界屋脊”,缘何会出现棕榈这样的热带元素?

解读这一问号,团队又花了近三年。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亚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它的隆升改变了亚洲的大气环流、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格局,而何时隆升、如何隆升成为最核心的问题。

通过查阅已有的年代学资料,团队很快得出这块化石有2500万年历史。但关键问题是,25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究竟有多高?

目前,重建古高程的方法主要有非生物法和生物法,但需要足够多的叶片形态化石才能得到关键的古热焓值,仅凭一片化石,无法重建。

有人提出:如果用化石点温度、海平面温度、气温直减率,再用公式可得到该地区高程。但看似简单的三个数据,获取难度却非常大。

在不断试错中,团队终于找到了破解法——先找棕榈化石最近亲缘种的生态幅,再用生态幅与模型模拟相互验证,推测出古环境和古高程。

为此,团队收集了上万条现代棕榈分布数据,再利用棕榈生存的重要限制因素——最冷月均温不低于5.2℃,设计出13种不同高程峡谷和平原的情景。之后,模拟各情景下的年均温、最冷月均温、青藏高原当时的温度直减率,来推测当时棕榈生存的古高程。

最终,团队得到了一个最符合逻辑的结果,并推翻了“青藏高原中部在3500万年前已达到接近现在约4500米高程”的流行观点。

在中国科学家的抽丝剥茧中,青藏高原的“青春容颜”逐渐显露——

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峡谷,峡谷底部是深邃的湖泊,湖里游翔着攀鲈(一种现今分布于热带的鱼),湖水拍打着岸边的香蒲和芦苇,不远处是高大的棕榈树和犀牛,峡谷两侧是海拔约4000米的高山,两岸的山坡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顶是针叶林。

“这一峡谷地貌直到约2300万年前才逐步消失。随着印度板块的持续挤压,当最后一株棕榈树倒下时,峡谷被填平,高原缓缓升起,巍峨的青藏高原主体最终形成。”周浙昆说。

这一发现不仅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后了至少1000万年,也为学界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正是出于对一个科学问号的好奇,才有了让我们去寻找历史叹号的动力。”苏涛用一句话对这个成果做了总结。

来源:新华社

蚕宝宝居然啃起了玉米胡萝卜?科学家不带这么玩的!
【深夜食堂】慢著火,少著水——没理由,阿拉最爱红烧肉!
基因编辑有检测风险方法啦!上海科学家建立GOTI:让脱靶无处隐藏
健康科普刷屏,我们该如何“相信”科学?
春风涌动两江潮 ——重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
以人为本 共建共享——全国两会前夕看改善民生新获得
全面小康“硬任务”必须完成(人民论坛)——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①
全国人大代表姚武江—— “那一刻,我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新春走基层·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科学指引
陈天桥的脑科学研究有了新成果:让盲人“看见”,还让瘫痪者“有感觉”
高原“护鹤人”踏雪巡线监测做“后勤保障”
青藏高原年轻时啥模样?中国科学家通过棕榈叶化石揭开,并将青藏高原中部抬升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
强军路上,三位军队女代表的追梦人生
麻辣财经:打开“国家账本”,算算加减乘除
脱贫攻坚 尽锐出战——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产生热烈反响
“困难面前有我们”——太行山革命老区一个小山村的蝶变
严实作风必须一以贯之——重温习近平这些重要论述
大有可为的土地 充满希望的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产生热烈反响
懒癌福音,为什么你的房间乱了也不用收拾?天体物理学家的科学解释来了
中国环保经验值得与全球分享——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理执行主任姆苏亚
中国天才少年“神操作”解决困扰全世界百年的难题,数百位世界级科学家正试图拓展他的科研成果
雪域高原正奔走在宽阔明朗的繁荣之路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自治区代表团开放日侧记
玉树临风,身材高挑不是梦,专家:如何帮助孩子科学长高?
《三毛从军记》大家都知道,那《三毛庆解放》《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有看到过吗?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遵循
西北大学团队在宜昌长阳发现顶级“化石宝库”——“清江生物群”
远古时期“花花世界”长啥样?最古老樱花“近亲”化石亮相南京
中国发现顶级“化石宝库”,它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最理想之地
归化球员中超首秀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能否令国足变强是一个问号
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 青海湖快赶上两个太湖了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