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刘志明:
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必须坚持,这是基本的常识。但是,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紧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人民大众不能缺席,不能当旁观者,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群众,其发展必须植根群众,必须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也只有为最广大人民所掌握,它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人民实践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是有利于在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改革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方位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迫切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三是有利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又使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内在地贯彻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要求,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也就有了很好的保障。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给我们提出的新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二是及时把握国情党情世情的新变化,把握时代发展给党和国家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三是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引领实践、指导工作,从而更好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系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学术科研,努力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二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扎实地开展国情调研,大量地占有和掌握国情世情党情变化的第一手材料。三是要树立世界眼光,努力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世界主题发展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四是要落实为人民做学问的基本要求,要深入群众,努力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并从中确立自己学问的主攻方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到以下三点至关重要。第一,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第三,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凝心聚魂,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姜喜咏: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正确又根本合法的出场方式。根据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只有经过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实现在中国的真正传播、运用和发展、创新,成为武装头脑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才能承担起改造中国的历史使命,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本性、精神和生命力;根据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历史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唯有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道路,才能也才是真正坚持践行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精神,而避免迷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物化(包括科技在内)幻象,与现实和资本家妥协苟且,脱离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忘却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初心”。另一方面,只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也才是真正在中国坚持、发展和完善、壮大社会主义事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实践百年的历程表明,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和马克思主义共生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是“魂”,社会主义是其“魄”,二者互为前提基础,两个词也在根本上互为定义而具有同一的内涵。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只有将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并提、实践上归一,才是所谓“不忘初心”、“真正坚持”、“真心坚持”。
因此,真正合法、合理又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然是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学术大道,坚持深入总结、梳理和概括、提升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理论内涵与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地认识中国与世界、时代与科技、人类与未来的历史与现实逻辑,真诚助力中国共产党创造出真正反映21世纪人类社会及中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并创造出各国人民尤其是西方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全世界各民族国家。当前,最紧要的是学理化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应当以问题为导向,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及愿望出发,真正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在推进社会主义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使其“中国特色”具有更加鲜明厚重的马克思主义内涵和共产主义色彩,以真正的革命精神扎实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主法制事业,使最广大工人农民和其它劳动群众真真切切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基本面上都感受和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应营造出更加厚重实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使人民大众的创造力充实涌流发挥,持续创造出无限多样、层出不穷的社会新事物,以之为抓手和推手,推进我们的事业日新月异,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荣英:
全面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与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开放的、实践的、发展着的创新体系。基于社会实践需要而推进它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原本就是它的本质属性和固有真义。从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维度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史,而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维度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不断相结合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辩证整合的创新史。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批判继承、丰富发展的科学路径和必然选择,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和新局面的基本诉求与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现实需要。
我国当代学者从多视角、多学科、全方位、宽领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创新观,从整体上构建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和创新体系,密切关注与着力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中国方向,从学理上构建马克思主义“思入生活”、引领时代的当代逻辑和展示平台,可谓立意高远、构思缜密、论证充分、剖析深刻,不仅具有宏阔强大的研究力度与深度,而且在思想领域与事实领域均造成了巨大影响,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融入实践的逻辑层级和时空场域。有的学者从若干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的创新表述进行了系统归纳、细致梳理、合理展望、整体预期,有的从内在本源处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理论时效性,还有的理清思路、明晰现状、积累经验、深化认识、推进研究,提供了更多地思维发展空间和精神生产能力,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文化底蕴。
其实,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共同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批判力、凝聚力,就表现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自觉的实践性和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在实践基础上融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于一身的开放性学说,它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在于它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被创新、被超越、被发展,就在于对我们所处的伟大的改革时代深层推进而不断产生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科学发现与合理解决。
在当代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日臻清晰,时代赋予了当代学界同仁开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合机制的庄严使命与神圣职责,从学理上和实践上认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各种复杂背景与关键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全面开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和提升世界马克思主义未来发展的新境界,都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整合机制进行创新性研讨,尽可能多地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综合创新的崭新问题域和理论生长点,全面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与时代价值。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核心要点与本质特征,竭力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理论魅力与实践品格,努力使现实问题升华为理性问题,实现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合机制,积极为之营造新的当代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