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之屋》:游离于故土之外的人们,始终在追寻着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哈拉·艾兰 著,马华 宋琦 译,中信大方出版
当失去房屋或者家园时,家意味着什么?中信大方近日出版的《盐之屋》 以精湛典雅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巴勒斯坦家庭在寻求这个问题答案时的挣扎,以及这个问题如何困扰他们的后代。
1967年“六日战争”爆发,战争中有100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随之而来的是绵延了四代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巴勒斯坦裔美国诗人哈拉·艾兰将目光凝聚在其中一个巴勒斯坦家庭上,用细腻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支离破碎,却始终不离不弃的家庭。
女儿艾丽娅婚礼前夕,萨尔玛在一杯咖啡渣中读到了女孩的未来。她看到了艾丽娅和她的孩子们不安定的生活,也看到了旅行和幸运。那天,她把这些预言放在心底,然而1967年“六日战争”爆发,整个家庭被迫迁离,预言一一得以应验。
萨尔玛被迫离开她在纳布卢斯的家;艾丽娅的哥哥卷进一个政治军事化的世界,无法逃脱;艾丽娅和温文尔雅的丈夫流落科威特,生了三个孩子,无奈开始新生活。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艾丽娅和家人再一次失去家园,失去土地,丢掉曾经熟悉的生活,逃散到波士顿、巴黎、贝鲁特……孩子们各自成家,在异国他乡继续小心翼翼地应对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烦扰……
▲哈拉·艾兰
《盐之屋》是一个关于错放人生的故事。雅各布家族四代人受现实所迫颠沛流离,无从归属的不安全感始终如影随形,他们一次次试图重建“家”,却一次次被迫离开。“记忆中的房子闪着白色的光,好像盐之屋,潮汐过后,不留一丝痕迹。”游离于故土之外的人们,始终在追寻着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在艾兰优美如诗的笔触下,大量的生活片段随着家族每个人的不同视角娓娓道来,看似碎片化的故事中,始终有一股隐藏的渴望,那是没有“根”的人们一生的追寻与挣扎。随着作者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雅各布家族的悲欢离合令人动容,希望和失去的真实情感令人感同身受。《盐之屋》描绘出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巴勒斯坦家族的经历,更反映了世界各地移民和难民的共同经历,尤其是巴勒斯坦人的迁移,充沛着人类灵魂的张力。这部小说荣获戴顿文学和平奖、阿拉伯美国图书奖,上榜《科克斯书评》《尼龙》年度图书,更被美国《图书馆学刊》盛赞,《盐之屋》对巴勒斯坦人的书写,与《追风筝的人》对阿富汗人的书写异曲同工。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