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追寻文学脚步 | 周海波

2019-02-25信息快讯网

在对话中追寻文学脚步 | 周海波-信息快讯网

▲《“五四”报刊通信栏与多重对话研究》王玉春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玉春博士的《“五四”报刊通信栏与多重对话研究》选取了一个非常有意味的话题,将“五四”时期报刊的“通信”栏目作为考察对象,以多情的姿态追逐着文学的脚步,以传播学的方法和文学史的角度,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的报刊通信栏展开了历史的、文体的、对话的等多重论述,深刻阐述了报刊通信栏的对话性与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分子现代转型的问题。

书信是中国传统的文体,具有应用性与审美性的双重特征,周作人在《日记与尺牍》中说:“中国尺牍向来好的很多,文章与风趣多能兼具,但最佳者还应能显出主人的性格。”如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汉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宋代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信札。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影响,书信的写作和应用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而当现代报刊以公开的方式发表书信以及书信体文学作品时,书信作为一种文体已经逸出于应用范畴,而成为公共领域的交流方式。正是如此,我们看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通过书信以及报刊通信栏目所进行的思想碰撞与文化交流,看到了新旧交替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情怀,也读到了读者与编者之间较为私密的或者半公开的思想与情感。王玉春把握了世纪之交东西文化汇流宏阔背景下的这一独特景观,从作为一种文体的通信的现代转型,非常系统而到位地进入到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人心态及其痛苦蜕变进行了细致分析。她发现,古代文人书信中的家国情怀、笔墨情趣,转化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社会、革命、启蒙、创作等,这种话题的转化反映出现代报刊社会关注重点的变化,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话方式与内容的转化。在作者眼中,报刊中的通信栏目是对传统与现代的有机完美融合,她既把通信看作中国文人的一种书写方式,而又将其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的表现形态,或者说,当文人的人间情怀置于现代报刊的新媒体语境中时,通信的书写者无论其身份还是精神世界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其中,作者的倾力关注也许正可以解释现代传媒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关联。

对此,作者运用了“对话”理论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对话理论概念源自希腊语,指平等、自由的交流,而在文学理论中首先是由巴赫金创建的多运用于小说批评的对话理论。对话理论认为,对话关系是人的社会存在的本质特征,一切都可以是手段,而只有对话才是目的。作者认为,报刊通信栏建构了一个更为自由、开放和多元的对话空间,是人们可以进行讨论、展开对话交流甚至学术论争的平台,正是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尽情表达,有效对话。毫无疑问,将通信栏目作为一种对话行为,作者发现了通信作为现代报刊的基本特征,寻找到了现代报刊的表达方式。当报刊通信栏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时,对话既是一种方式,也是目的,编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或者编者与作者,形成一种对话关系,某些或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当然,更重要的是,通信栏打破了精英文化的一统天下,普通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栏目获得对话的权利。在这方面,作者以温和的态度,小心翼翼地揭开了“双簧戏”的一角。这一影响文学革命发展方向的“通信事件”具有太多的故事和秘密,而作者举了一个大学生张厚载竟然可以与新文学运动的大腕们进行论争的事例,言明报刊通信栏的平等开放原则。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相比较于古代文人的书信往来,报刊通信栏更具有开放性特征,打破了书信的单向性,而成为双向的、互动的状态。在多重对话中,对话的空间被打开,无论对话的参与度还是公开性,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向度。

现代报刊充分发挥了报刊专栏的传播学影响力,开辟通信栏,发表读者与编者或作者的往来书信,由二人文字扩展为更多人的文字世界,打破了传统书信的私密性,将个人化的交流,借助现代传媒转换成了公众都可以阅读的信件,转化成为一个写信人借编者而给全体读者的来信,从而实现了书信的公开性。这种公开性也正是王玉春讨论通信栏的对话性时所尽力讨论的话题。作者指出,通信栏与现代读者的生成存在密切的关系,她根据“有负责的报纸,还要有负责的读者”的观点,指出读者的参与性是现代读者生成的重要标志。读者通过通信参与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对报刊的办刊特点及其文章评头论足,使报刊从“人办报刊”转身为“报刊办人”,读者在这里不仅仅是报刊的消费者,也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与质疑者,甚至参与报刊的策划、组织,从而能够引领报刊的发展。而且,当作者发现这些通信作为“思想的草稿”出现时,她非常到位地指出了它们的文体价值。

王玉春的著作本身也是一种对话,她将报刊通信栏置于特定的语境中,以文学的深情拥抱那些文字的精灵。很多现代文学学者,尤其是从报刊的角度进入研究的学者,都会经历翻阅报刊的繁琐与枯燥、统计数据的机械与重复,尽管作者主要阅读和研究了“五四”时期大量报刊中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小说月报》和《小说世界》等,掀起的只是“五四”报刊通信栏的一角,但其工作量也可想而知。她能从翻阅纸页发黄变脆的报刊中获得快乐,在数据的统计中发现文学应有的趣味,在讨论社会、人生、革命等文字中寻找到不一样的激情与文学,在各式各样的书信中发现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人间情怀。某些时候,她似乎成为一个通信的书写者或接收者,成为通信栏目的参与者,身历其中而又能脱身而出,于是,我们在那些充满灵性的文字中读到一种学术识见与文学性情,读到了作者穿越时空的寻找与思考所得。

作者:周海波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朱自奋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