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背下万字解说词的妈妈,给专业博物馆提了个醒

2019-03-24信息快讯网

文汇时评 | 背下万字解说词的妈妈,给专业博物馆提了个醒-信息快讯网

专业的讲解能够给观众在观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资料图片 | 本报记者袁婧摄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杭州的一则新闻:为了带孩子看展览,一位妈妈背下了万字讲解稿。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讲解稿来自博物馆一位金牌讲解员的讲解,是这位妈妈自己看展时录下来的。她原本计划带女儿再来听一次,结果打听下来,得知金牌讲解员并不常来,便决定自己讲给孩子听。

在笔者看来,这样一则小小的新闻,恰恰折射出了国内博物馆行业在今天面临的新课题:如何服务好大量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非专业观众,让他们在观展结束后真正有所得?

统计显示,最近三年,国内博物馆年举办展览逾两万个,每年进入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增量都在一亿左右,到去年年底,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经达到了10.08亿人次。这个巨大的数字显示,今天有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光顾博物馆。然而,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们要看到,“走进博物馆”并不是目的。如果普通百姓在观展中得不到有益的收获,就可能导致他们今后失去对观展的兴趣。这样的展览,也就称不上成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前国内博物馆行业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一幕,正是注脚之一——观众需要自己来背讲解词,说明在展览现场,普通观众能够获得的专业引导是缺失的。有观展经验的观众对这样的场景不会陌生:在一些特展现场,大量被展览名头吸引来的圈外人只能停留在看热闹阶段,讨论画作值多少钱、如何拍照发朋友圈,而一些策展人精心设计的环节却没有得到关注。普通观众如果没有指引,根本无法看出门道。

事实上,现代博物馆的历史,就是努力在不同类型观众之间取得平衡的历史。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一些博物馆业相对成熟的国家,其经验或许值得我们学习。比如英国国家美术馆,工作人员事先针对不同国家观众对画作的喜好开展调查,再从各国观众最感兴趣的作品中挑选50到100幅画作,制作相关语种的讲解,对应不同语言模式的导览设备,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各国观众的实际需要。我们的博物馆是否也可以在研究观众不同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热门特展,推出不同版本的语音导览,甚至再进一步,为不同观众设计不同的观展线路?

这些年,业界一直在呼吁要为大众办更多更好的展览。然而,办展览的使命不单单是为了展出藏品,正如博物馆在今天的使命已经不单单是收藏艺术品,而是艺术启蒙和美育的重要场所。期待我们的博物馆不仅能办“好的展览”,更要办好展览,为看热闹的外行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作者:邵岭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