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试点专业户怎么“搞定”垃圾分类?这个村九成以上居民在家分类垃圾,按“两定”投放
徐汇区田林街道田林十二村是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及“智慧公安”建设试点小区,经过三年多努力,小区居住环境面貌、品质及治安水平等均得到显著提升。去年3月28日至今,这个试点“专业户”又多了一项任务——垃圾分类试点小区。
经过一年攻坚,田林十二村生活垃圾分类成效令人叹服——2078户6000余名居民中,约95%的居民自觉分类、约90%的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补上了社区精细化治理最后一块“短板”。“生活垃圾分类要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确实难,但我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社区基础很好,剩下的5%和10%,我们有信心一点一点加以攻克。”负责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田林十二村党支部书记赵国庆说。
小区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元素
走进田林十二村,只见主道路宽阔整洁,公共绿地葱茏,楼前车辆停靠有序,健身点内老少惬意……这个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小区“驻颜有术”。也正因为具有良好的底子,这里才得以成功入围徐汇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
前两个试点都是抢手的民生福利,垃圾分类这个新试点项目怎么看都像是个“烫手山芋”——刚开始时,阻力和障碍确实不小。很多居民觉得分类垃圾多此一举:太烦了,多少年的习惯怎么可能说改就改?周边小区都还没开始分类呢,为什么要我分?我分了别人没分,凭啥呀?质疑声不断,不配合的有之,甚者还有人故意乱扔乱投。
田林十二村配足人力开始“跨栏”。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协商达成共识,下定决心协力推进垃圾分类:首先,开展广泛宣传,在小区草坪插上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栏,车库外墙刷上分类宣传画和倡议书,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分类内容,宣传栏张贴分类常识,群众团体、党员、楼组长和居民代表的各项活动都要宣传垃圾分类,学生寒暑假活动则是“大手牵小手”学习垃圾分类主题,还邀请专业社会组织为居民培训分类方法。田林街道网格中心副主任、绿化和市容管理所所长刘鸿飞说:“这里有抬头可见、经常听到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社区40多名志愿者和所有居委会干部每天轮换值守小区6个垃圾厢房,每个点位2人,宣传、引导、监督、指导居民提前分类垃圾并分类投放;社区在职党员周末两天参加值守。无论刮风下雨、酷热严寒,志愿者都要到岗,一直坚持至今。
志愿者耐心,居民习惯了“两定”投放
开始垃圾分类前,田林十二村逐个改造6个垃圾厢房,合理设置内部空间,升级外部环境,贴好分类知识标识、宣传语和各种提示。新厢房是全封闭式,不仅美观,更减少异味。每天6时30分-10时、17时30分-20时30分,所有四类垃圾窗口全部开放,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过时锁住垃圾厢房。
“两定”投放便于管理,但很多居民刚开始挺难适应。
因此,非投放时段,志愿者和居委会干部也会守在岗位上。“第一次碰到有居民在垃圾投放时间之外来扔垃圾,我们先收下,但要反复提醒、宣传‘两定’,一般一两次后,居民就记住时间了。有些上班族实在有‘时差’,志愿者也会帮忙代投。”赵国庆说,志愿者很有耐心,居民慢慢也就习惯了。居民杜先生有次在非投放时段去厢房扔垃圾,志愿者开门帮他投进去,并提醒他要按“两定”投放;第二次过了时间再去,他又碰上这位志愿者,没等对方开口,他便拎着垃圾回家了,“志愿者那么认真,我没理由跟人家争执。”
在垃圾厢房管理上,田林十二村也花了不少细心思。开始分类不久,小区楼道的门禁卡就增加了新功能——可以定时刷开厢房所有投放口;不仅如此,门禁卡还和绿色账户对接,湿垃圾投放口打开,账户就可直接积分。一卡多用,平台互联,管理智能高效。
不断探索改进各项措施
一年来,社区治理“优等生”田林十二村始终在努力改进。“居委会干部守在垃圾厢房前,业委会、物业多次找居民开会、问询,都是为了听意见,很多点子是居民提出的。”赵国庆介绍,为方便居民雨天撑伞分类投放,垃圾厢房前装了雨棚;有些白领早晨破袋投放湿垃圾后,要去吃早饭上班,厢房旁便加装了感应洗手池,配上洗手液。
为提高垃圾分类实效,这个售后公房老小区还在每个垃圾厢房都安装了2个摄像头,在每个湿垃圾投放窗口安装小摄像头,记录分类投放行为和湿垃圾分类质量。“后台可以追溯源头,不规范投放都能查到——被查到多难为情啊,大家都很自觉。”赵国庆说,徐汇区垃圾清运车也会监控分类质量,如果不合格会向小区反馈。分类至今,田林十二村的分类质量一直不错,没收到过警告。小区6号垃圾厢房保洁员杨阿姨在此工作18年,据她观察,近一年来,非“定时”时段投垃圾的居民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居民都很配合在家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小区环境好,大家都开心,其它小区的人也会来参观。”
刘鸿飞介绍,田林十二村房屋出租率约为30%,还有很多上班族晚归晚起,容易错过投放时间;接下来,小区会想更多办法,为他们分类投放扫清障碍。
作者:李静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戎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