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颜值更有气质,这里的“美丽庭院”覆盖339个村

2019-03-28信息快讯网

有颜值更有气质,这里的“美丽庭院”覆盖339个村-信息快讯网

浦东大团镇果园村,俗称“半斤桃”的原产地。生于斯长于斯的“90后”王嘉晨对桃子格外钟情。大学毕业之后,身边的小伙伴大多在城市当上班族,他就选择了留在农村。

把宅前屋后修葺一新,原本用来养兔、养羊的两间房翻新改造,一座集赏花、摘桃、卖桃于一体的“美丽庭院”建成了。拍微电影、写公众号、开网店,王嘉晨把自家的桃子和院子都晒成了“网红”,“现在正值桃花盛放,很多朋友都会来我家的院子里赏花。到了夏天,一天的最高纪录是能卖出一两千斤水蜜桃。”

一方小院既能解决水蜜桃的销路,也成为观花人心中的一片“桃花源”。在浦东新区乡村的大地上,更多类似的“美丽庭院”故事正不断涌现出来,唤醒着农村的活力和生机。

下先手棋,让老百姓感受农村生态宜居

浦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美丽庭院”是让老百姓感受最为明显的一项内容。

为什么乡村振兴要从“美丽庭院”切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浦东新区农委主任苏锦山告诉记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综合环境改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浦东新区2015年就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村庄改造建设,但村宅周围那些脏乱差的现状成了农村整体环境中的“短板”。而且,之前的村庄改造主要以“区定目标、造预算,镇排项目、做工程”和“政府干,村民看”的模式推进。“虽然改善了村庄环境,但没有从根本上调动村民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没有形成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和依恋感,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高,熟人社会的特征淡化,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离散,乡村振兴缺少自发、内生的动力。”苏锦山说。

经过深入讨论和思考,2017年浦东在上海率先提出“美丽庭院”建设,将农民家房前屋后的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

针对“美丽庭院”建设,浦东提出了“三美两好”的标准,即“整治环境,美化庭院,打造生态美;留住乡愁、传承文脉,打造风貌美;弘扬文明,提升素质,打造新风美。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产业发展活力好;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群众参与机制好。”

与之前的村庄改造有所不同,这次的美丽庭院建设可以说是“花小钱、办大事”,引导村民自觉建立柴砖“银行”,做好农村废旧物和建筑废料的归集再利用,使用竹篱、旧木料、旧砖瓦等因地制宜打造“小三园”围栏,利用旧轮胎等旧物件设置创意景观等。无论是公共环境补短板,还是基础设施补短板,能够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地方坚决少花钱或不花钱,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节俭适度。

神形兼备,把乡村文化振兴融入“美丽庭院”

有了颜值,更要有气质。在“美丽庭院”建设过程中,村宅面貌在变,乡邻间的关系也在变,沉寂的村庄又开始活跃了,一些乡风文明、传承着乡愁的农村文化也被挖掘出来。

事实上,浦东新区农委、妇联从“美丽庭院”建设试点开始,就把文化传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各镇村不仅在环境整治和美化上下大力气,更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融入“美丽庭院”,做到“神形兼备”,将家庭文明、村庄记忆、传统民俗等文化元素融入庭院,让“美丽庭院”成为延续家庭文明、传承乡土记忆、留住乡愁的文化承载。

这一过程中,村民的参与是重点。对此,浦东提出了“三全”要求,即“美丽庭院”建设要围绕家庭全参与、队组全覆盖、村级全推动的目标,通过党员带头、自治共治、星级评比、特色打造等制度创新,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现农民“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管”。

如今,“美丽庭院”已覆盖全区农村地区有人居住的近20万个庭院户、3735个队组、339个村。到今年4月底,300多个村的美丽庭院“达标型”创建和验收工作就将全面完成。

乡村美了,愿意回来的人也多了。一些村民告诉记者,原本嫌农村“又脏又乱”的小辈们,现在每逢周末节假日,“都吵着闹着要回乡吾头白相(回乡下玩耍)。”

农村的人气更体现在看中乡村资源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都想想尝试着开工作室、开民宿,在这里大干一番。“家乡越变越美,肯定会吸引到更多的创客回乡创业,”王嘉晨的心中一直有这样的梦想,“我希望‘美丽庭院’能让乡村更富裕、更有活力。”


作者:唐玮婕

摄影:袁婧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