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

2019-04-06信息快讯网

家国清明,慎终追远,历史如镜,精神永存。       马兰是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的风云过往。在众多的奉献者中,有将军、有科学家,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1964年10月16日,随着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欢呼的人群中,有一百多名各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也在马兰基地收获了光荣与梦想。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已经离开马兰基地三十年的陈伟时,今天又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长眠在此的是陈伟时的父亲,我国著名的核科学家陈达院士,能够安葬在马兰,是他生前的夙愿。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墓碑照片上微笑着的这个老人,56年前,毅然来到罗布泊,那时他只有26岁。       1963年,地图上还没有马兰这个名字。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的陈达听了周总理的向科学进军的报告后,热血沸腾。正是这一年,陈达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一批大学毕业生收拾行装,报名国防事业。这一年也是马兰基地大规模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的第一年。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一穷二白的戈壁滩,只有片片的马兰花和这些年轻人相伴。核试验基地成立了研究所,然而因为国际上的技术封锁,科研人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面对这些困难,基地的年轻大学生们却迸发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工作热情。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当第一颗核弹试验的烟云还在翻腾之际,陈达和战友们穿上厚重的防化服,不顾安危直接去爆心取样。       在最关键的时刻,陈达和其他科技人员克服各种困难,超额十倍完成了取样任务。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在刀山火海般的危险中采集爆炸数据,不仅能够判断此次核爆是否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还将为以后的核弹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艰巨的任务,当时就落在了年仅27岁的陈达身上。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时过境迁,记者跟随陈伟时,寻访陈达院士当初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前行,除了四周寸草不生的大山,就是一望无垠的盐碱地。       在儿子的印象里,父亲当时的工作条件是极其恶劣的。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像陈达这样的科技人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们在科研上的成就世人却知之甚少。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在陈伟时的印象里,父亲在工作中是严谨细致的,在生活里又是欢乐浪漫的。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陈达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就是校文工团的成员,来到马兰基地以后,这个业余爱好也没有放下,文娱演出的时候,陈达是专职的手风琴伴奏。从一名清华大学学生到一位核物理专家,一位技术将军,一位中科院院士,中国核试验事业造就了陈达和一批批青年学子。他们投身罗布泊,在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多项科研攻关项目,为国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马兰基地为国家培养出10名院士,37位将军,11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马兰花开铸英魂 马兰村里的年轻人-信息快讯网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