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勉原创奖打破干扰 学术评奖回归应有学术价值

2015-09-02信息快讯网

“评奖评奖,越评越僵”“评奖几成学术腐败的温床”……近年来,对各级各类学术评奖陷于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怪圈的诟病时有所闻。然而,两年一届的思勉原创奖评审,却给学术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上周五,思勉奖进入最后的专家评审阶段。除了关注有哪些新作可以代表我国文史哲最高水准,该奖评审办法在业内颇受好评,也给乱象丛生的学界评奖活动提供了范例。

海选海检全程实名

“买了炮仗给别人放。”已连办三届的思勉原创奖,华东师范大学是主办方,更是出资方,入选作品一奖就是10万元,但该校却没有一个人进入评审专家行列,而且,校领导始终坚持不夹杂一丁点的行政干预。

思勉奖评的是文史哲领域的原创大作。没想到,一个学术性很强的评比,竟引入了“海选”“海检”。思勉原创奖管委会副主任许红珍教授介绍了评奖程序。先是在全国文史哲三个学科门类中邀请300位学者,每人海选5项成果,取3票以上的成果,共形成51项“海选提名入围成果榜”。然后,在全国邀请30位文史哲专家,每人推荐1至2项成果,其中必须有1项成果来自于海选提名榜,这样就形成了28项成果入围。第三步是再另外邀请300名全国文史哲的学者,对专家推荐的结果进行票选,每人选1至5项成果,取文史哲三个学科前5名进入最后总评。第四步是在全国邀请100名同学科的学者实名填写问卷,调查参评成果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同时每项成果由5位同学科专家分别审读并给出独立评判,反映该成果在专家心目中的创新程度。上述提名、推荐、问卷均需实名并存档备查。

出席终评会的21名评委,来自全国文史哲出众的高校及中国社科院系统,之前,他们均已认真阅读过参评作品。在评审会上,评委们展开了激烈辩论,并独立实名评判给分。“这样的设计,从制度层面上使推荐过程和结果经受了‘学术共同体’的检验,克服了学者个人视野的局限。”许红珍说。

杜绝大佬把持评审

思勉奖独树一帜的评奖办法,特别是每部作品都要经过业内“学术共同体”的“海选”“海检”关,这对破除人情奖、政绩奖、关系奖等学术评奖歪风颇多启示意义。

说到相当一部分哲社类、自然科学类及文化类评奖的怪圈以及发生在评奖过程中的恶劣之风,每每引起学人痛斥。去年,国内某著名文学奖的获奖名单甫一公布,立即引来多位作家抗议,与此同时,一名诗人的获奖作品更被网民炮轰为低劣之作,甚至业内也有专家发微博称评奖存在暗箱操作,并指责其中一位得以全票通过的参评者“推荐前就到处活动”。

许多学术评奖由于过于引入了行政、行业协会甚至赞助企业的力量,导致诸如照顾主办方、照顾代言人、照顾地方利益等非学术行为大行其道,这也成了这些评奖活动引起诟病的原因之一。更有甚者,学术界里的一些所谓“大佬”级人物,还会长期把持自己领域里的评奖活动,被同行冠上了“学霸”“学术寡头”的绰号。有专家表示,这些“学霸”“寡头”喜欢在学术领域搞“一言堂”,推行“以人画线”的宗派主义,在利益问题上一致对外,而对内部的“异己者”则搞“门户清理”,以自己所属小圈子或研究机构为平台,利用其在所从事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对该小圈子或研究机构之外的其他学术成果进行打压和排斥,如果进不了这个小圈子就很可能评不上奖。当前学术评奖的腐败大都与权力、权势、金钱与学术的纠缠不清有关,学术成为权力和金钱的奴婢,这种情况如果不得到有效遏止,将严重阻碍我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浙江大学教授陈红民评价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特殊的评奖活动,它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开公平,在当今十分难能可贵,绝对是清风。可以说,思勉原创奖的评奖方式,也是中国学术界的‘原创’。”

凸显学术权力权重

据悉,思勉奖的一大特色是实行推荐制,而非申报制。放眼目前全国的学术评奖,这也是独一无二的。其实,道理不言而喻。因为只要是申报制,就往往会有“私下活动”存在,就或多或少会有“行政干预”的无形之手在幕后运作。

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屡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加大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力度、彻底改革学术奖项评选机制、杜绝学术评奖背后的猫腻等问题提出建言。其中,又以呼吁学术评奖要减少行政干预的呼声最为热烈。

那么,让“行政影响力”和“权力之手”退出学术评奖,到底是否可行呢?今年初,中国计算机学会发布了一份建议,总结了行政部门应该从学术评奖中退出的四大理由:一是行政部门对评审工作干预过多,二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三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不清晰,四是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有专家表示,与政府简政放权趋势相适应,由专业学术机构和团体主导学术评奖应该是一个潮流,即使是在政府组织的评奖活动中,也要加大学术共同体的话语权,凸显学术权力的权重。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评价思勉奖时说,学术评价应该由内行来评,而不是由外行来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