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中的“据实书之” | 顾农

2019-04-26信息快讯网

《子不语》中的“据实书之” | 顾农-信息快讯网

笔记小说《子不语》一书曾经很有名(清人袁枚著),其中所记固然以非理性的“怪力乱神”为主,但也有真实的故事。这些记事读来往往更有趣味,试举三则来看。

乾隆辛酉秋,海风拔木,海滨人见龙斗空中,广陵城内外,风过处,民间窗槅、帘箔及所晒衣物吹上半天。有宴客者,八盘十六碟随风而去,少顷,落于数十里外李姓家,肴果摆设丝毫不动。尤奇者,南街上“清白流芳”牌楼之左,一妇人沐浴后簪花傅粉,抱一孩移一竹榻坐于门外,被风吹起,冉冉而升,万目观望,如虎丘泥偶一座,少顷没入云中。明日,妇人至自邵伯镇,镇去城四十余里,安然无恙。云:“初上时,耳听风响,甚怕。愈上愈凉爽,俯视城市,但见云雾,不知高低。落地时,亦徐徐而坠,稳如乘舆,但心中茫然耳。”(卷十一《龙阵风》)

按龙阵风现在称为龙卷风,威力极大,很难预测,也无从预防。辛酉是乾隆六年(1741),这一次扬州一带发生的龙卷风似乎相对温和。袁枚当时记录了这一条新闻,很值得感谢,应记入有关的气象大事记。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召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卷十四《卖蒜叟》)

按民间自有高人,而特别高的高人往往不露真相,亦不求名,甚且有意隐姓埋名。而凡是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之辈,虽然大抵也有些本事,总归比较有限,他自我膨胀之后,很容易栽跟头,出洋相,杨二相公即此类之人也。

李刚主讲正心诚意之学。有日记一部,必据实书之。每与其妻交媾,必楷书某月某日与老妻敦伦一次。(卷二十一《敦伦》)

按这位李刚主(即略早于袁枚的清代思想家李塨,1659~1733)确为实话实说的君子。袁枚在《答杨笠湖书》中也说到此事,略云“李刚主自负不欺之学。日记云昨夜与老妻敦伦一次,至今传为笑谈。”鲁迅在文章中用过李氏  “敦伦”  (使伦理关系更加笃实,这里指性交)这个比较罕见的典故,说是“时而‘敦伦’者不失为圣贤”  (《且介亭杂文二集·病后杂谈》)。《鲁迅全集》为此出注,引出《答杨笠湖书》,这是很好的,或不如径引《子不语》的这一则记事更为切近。盖袁枚这部小说的影响远大于他的书信,而鲁迅是研究过《子不语》的,评为“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  ‘戏编’,得其实矣。”(《中国小说史略·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作者:顾农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舒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