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二十世纪乐团亮相“上海之春”,诠释多位中国作曲家最新作品
作为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参演节目,由上海音乐学院承办的“中西交融——维也纳二十世纪乐团音乐会”27日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这场音乐会上演了勋伯格《月迷彼埃尔》以及多位中国作曲家的新作——许舒亚《冬季风景》(世界首演)、秦文琛《太阳的影子之八》、温德青《泼墨一》和沈叶《钟馗》,以体现中西交融的选曲宗旨。
维也纳二十世纪乐团由奧地利著名指挥家彼得·博尔维克组建于1971年。彼得·博尔维克曾执棒过维也纳交响乐团、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等世界知名乐团,并在2011年获得奧地利科学与艺术的荣誉十字勋章。维也纳二十世纪乐团旨在向世人展示20世纪音乐,支持当推广富有创意的当代作品。该乐团曾在维也纳音乐厅、金色大厅、奧地利广播集团等演出场所频频亮相,也常在奧地利施泰秋季艺术节、克恩顿之夏艺术节以及林茨布鲁克纳音乐节上演出。
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介绍,维也纳二十世纪乐团对中国当代音乐具有浓厚兴趣,此次是他们第三次来华演出,在“上海之春”的舞台献演新作带给观众新鲜体验。“很多人以为当代音乐风格太前卫、太有实验性,会让观众听了不知所以然,也不知该如何听起。我认为,作曲家应该用接地气的作品引导观众,让他们发现当代音乐也可以很好听。”
包括秦文琛、沈叶在内的多位中国作曲家曾在欧洲留学,如今他们又回到祖国的怀抱,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国音乐素材创作当代作品。不少音乐界人士都认为,古典乐发源于西方,中国需要借鉴西方已有的作曲技术体系,但也要在其中创造性地融入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这可能是中国当代音乐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场音乐会还上演了《月迷彼埃尔》,向“十二音鼻祖”勋伯格致敬。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温德青介绍,勋伯格的学生、奥地利作曲家施洛斯对上海音乐学院的桑桐先生影响深远,而桑桐先生创作了我国最早一批无调性作品。因此,这场音乐会由来自奥地利的乐团上演《月迷彼埃尔》,可谓颇具意义。
链接:
沈叶《钟馗》:源于中国民间传说
2012年夏当我为陈银淑和“声痕”音乐节构思《钟馗》这首小曲时,整天面对着伯克利市休利特图书馆对面异域的、极富色彩的林涛。或许惶急忧患的心理作用,我心想到的钟馗,不是啖鬼的英雄,而是罗聘笔下酣醉潦倒、松林间被群鬼戏弄的落魄书生。音乐的细节有很多“现代西洋笔法”;由嘈然归于寂寥的脉络却暗合古典田园诗的特色: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歌德,钱钟书译)。后者是中西皆通的。
许舒亚《冬季风景》(世界首演):来自内蒙的印象
这首作品以冬季北方一望无垠的冰雪为背景,寓意着阳光下五彩斑斓的色彩和空旷之中的风景。乐曲展示了北方冬季原野的风景,宽阔的冰雪田野景色,乐队与单簧管独奏交替出现和描绘出幻觉的色彩,使人联想到马头琴的风格特征和冬季冰河的绚丽风景。尖锐的音程和柔和的音程交互出现,象征着冰河的凝固、冬雪的寒冷,以及冰河下水流的暖意、寓意着春意将来临的冰雪解封。
秦文琛《太阳的影子Ⅷ》:勾起鄂尔多斯草原的记忆
《太阳的影子》是系列作品,其创作灵感全部来自作者童年时对鄂尔多斯草原的记忆。《太阳的影子Ⅷ》由“夜空”“唢呐”“远去的歌”等三个短小的乐章和一个尾声构成,全曲不间断演奏。该曲改编自作者为三件木管乐器、钢琴、打击乐器和12个人声所作的室内乐《对歌》。
温德青《泼墨一》:笔墨下的姿态
泼墨是中国国画的一种画法,创始于唐代画家王恰,他素喜豪饮,酒醉后把墨泼于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偶然形态画成写意山水,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等多种技法,使其更为系统与完美。借鉴到该乐曲的写作上则表现为:积墨——织体的密集与力度的加强、破墨——织体的稀释与力度的减弱、水墨干湿——音色多变、浓淡相破——微量变奏、浓墨重笔——复合音全奏,轻描飞白——泛音虚滑、云山雾水——余音缭绕……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图片:上海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