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读城 | 环城路,圈起这座城的气韵
环城路是合肥最有特色与韵味的路,我一直都这么认为。
每一座城市里都会有大大小小的路,而每一条路也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自己的特色,但像我们合肥的环城路这样的并不多见。以至于我时常会拐过去甚至特意过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它反差很大的两面:沉静与喧哗。
骑着自家的小蓝车,10分钟便到达了桐城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而我刚刚经过的是一座桥。据说很久以前,这附近也有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赤阑桥,在南宋大词人姜夔的作品里,有这样的吟唱:“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一段情缘,多年牵挂,生离死别的故事总是浪漫而凄美。如今,这个流传了800多年的故事被广泛提及,为环城路乃至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紫罗兰般的色调。
我沿着环城南路往东,不一会儿便来到下一个路口:它与徽州大道的交叉口,而就在这个路口附近,曾经有过一个高大巍峨的城楼:南熏门,据原址石碑介绍,南熏门为三开间,前有瓮城。
大多数合肥人都应该知道,环城马路是修建在老城墙的根基上面的,全程约9公里,因为是沿着老城墙的走向,因此它围绕着合肥老城区画了一个圈,而在它的外侧,则是老护城河,这样的格局让我们多少可以感受到一些老城的形态与格局。
南熏门俗称大南门,距离赤阑桥西侧不到500米的德胜门则俗称小南门。小南门到大南门这段不到一公里道路南侧的护城河叫银河,因为河的两岸及附近有不少的居民楼,所以这一段的道路烟火气很足,早早晚晚锻炼休闲的人规模不小,自然也是以中老年人居多。夏天时树林里打牌的、冬天时朝南河岸边打麻将的,已然成为一景,每每看见都会在心里感慨:老年人舒适而悠闲的生活,应该是一座城市幸福指数的一个很可靠的参照。
过了徽州大道,就进入了包河景区了。一公里多的景区内,有包公祠、包公墓和清风阁等景点,有省图书馆稳重大气的建筑群,有时时变幻着的河面景色,有络绎不绝的游人。粗壮的柳,曲折的桥,久远的记忆,巍然的形象,奠定了包河景区的独特气质。
在老合肥的城门里,时雍门(小东门)和威武门(大东门)之间距离是最近的,仅200多米。城门自然都是不在了,但两个俗名却一直沿用至今,因为临近火车站和汽车站,又有长江中路和寿春路两条主干道通过,那儿总是车水马龙,拥堵不堪,感受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但如果我与一位外地的朋友同行,我则让他把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跟着我的描述感受下这里的一切,然后选择他的游览路线。
我会告诉他:合肥曾经是一座水城,河流穿城,池塘密布,西边流进城里的水一路蜿蜒,从时雍门旁边的水关出城,流向巢湖、长江。
我还会告诉他:如果他沿着长江中路往西走,那么他基本上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迷茫与彷徨,发展与变化,如今它又处在一个历史的节点。
我一定会提到杨振宁,一位出生在长江中路北侧四古巷老宅子里的世界级的物理大师。当然他还可以沿着不远处的淮河路往西,在感受它时尚繁华的同时,还可以看到历史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明教寺,邂逅名重一时、毁誉参半的李鸿章及其家族府邸,历史与现代,厚重与喧腾,在这里可以同时感受得到。
环城北路的确是太长,3400多米。它的东端内侧是逍遥津公园,也是唯一一段两面临水道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如今百姓的游乐园,逍遥津承载的是沧桑也是传说。作为这座城市最早的公园,无论从位置还是从景观来看,逍遥津都是极佳的,因而当你走进环城北路的时候,会有一种惊艳的感觉,明快的色调,绘画的效果,让你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环城西路那段地势是很高,这也应了那句“东门城门楼,西门马屁股头”的俗语。由于几条路的连接,琥珀山庄、合肥市图书馆的建设,环城西路的车流量相对要大一些。它的东面偏北,现在是杏花公园,一个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估计有人会认为水面似乎小了一些,但大多数人肯定不会想到近2000年前三国时期,它所在的那片土地是一个据说可以藏舟千乘的大水域,河面港汊密布、芦苇丛生,曹军大将张辽率兵与孙权军队大战时,曾在这里藏有一支水军,人称“藏舟浦”。
唐代时,这里变成了绿水萦回、花竹葱茏的岛屿,成为文人墨客游玩作乐、咏诗作赋的场所。“藏舟草色”也因此成为古代“庐阳八景”之一。
可以说,环城路圈起的,不仅是一个老城的轮廓,还有一座城市的气韵。
作者:刘政屏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