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必须巴洛克: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上演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全集

2019-05-08信息快讯网

生来必须巴洛克: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上演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全集-信息快讯网

莫特森演奏现场(汉唐文化供图)

如果懂得套用国内的流行语,拉斯·乌尔里克·莫特森或许可以说:“羽管键琴写了我的名字!”

今晚,受汉唐文化之邀,这位将演奏羽管键琴看作人生必须的演奏家、室内乐大师,将带领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上演巴洛克音乐艺术的杰作——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而这也是“勃兰登堡”以罕见的全集形式亮相上海大剧院。而这也是乐团2019年中国巡演的首站。

作为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首席艺术总监,莫特森在接受群访时呈现一种古乐演奏家的艺术张力——尽管选择将演奏巴洛克古乐作为自己的事业,使用的是最接近巴赫时期的仿古乐器,并不意味着不能演绎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对于听者来说,尽管每到一处他都会耐心地讲解古乐器与当代乐器的差别,甚至在普及项目中纳入同时期画作,帮助听者更好的“回到十八世纪”,但在他看来,古乐也不见得比交响乐有着更高门槛,相反相对精巧的篇幅与凸显的旋律节奏,更能亲近普通人。

仿古不泥古:巴洛克音乐不该属于“博物馆艺术”

作为巴洛克时期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于1721年收集了自己的六首协奏曲编成合集,献给勃兰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这套曲目故而得名《勃兰登堡协奏曲》。

一直以来,《勃兰登堡协奏曲》被视作巴洛克时期最好的管弦作品之一。六首作品展现了绚丽多彩而又富于独创性的对比,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手法,活跃而宏伟的旋律。其也如同一座由音乐构筑的博物馆,将巴洛克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法、复调音乐创作技法等留存至今,被瓦格纳盛赞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的组曲。

生来必须巴洛克: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上演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全集-信息快讯网

莫特森与利克特接受群访(上海大剧院齐琦摄)

由于创作时期不同,这些作品所采用的乐器组合也不尽相同。为获得更丰富的音响效果,巴赫几乎动用了当时可能形成的乐队编制,在乐器的组合中,也打破传统做法。比如第2首以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号组成四重协奏曲,完全打破了当时传统协奏曲的做法。

然而,当时的创新,距离更如今更为人所普遍接受的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仍然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而此前,哥本哈根协奏团为人熟知的特色之一,就是尽可能使用与巴赫时代在构造、外观和功能上完全一样的仿古乐器。

那个时代长笛是木质的而非金属的,羽管键琴则作为钢琴的“先驱”出现在演奏中。至于弦乐器也与当下有所不同,琴弦不是钢制的,而是羊肠线。

“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乐器从材料与制作方法上,与巴赫所处的时代完全一致。甚至我们使用的某些乐器就是真实的古董,一些小提琴产自17、18世纪的意大利。也因如此,这些乐器所发出的音色与如今常听到的乐器有很大不同。”

针对于此,很多乐迷理所当然将其看作是“考古”意义上对古乐的复制。但乐团却追求是使用这些乐器能使音乐听起来更加具有现代性。“我们不希望音乐像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使音乐尽量的有时代特色、新鲜、出人意表,就像我们来到巴赫300年前刚刚写作它们的时代那样。”

简单好亲近:用即兴演奏让巴洛克“活在当下”“活在现场”

莫特森在演出现场,以右手完全即兴的羽管键琴演奏,诠释他所谓的“现代性”。他解释,巴赫作品中羽管键琴左手部分的旋律,右手是完全需要即兴发挥的,而这就给演奏者很大的空间。所以莫特森也将右手旋律作为现场观众的“福利”——每场演出都会有所区别。

活在当下,活在现场,或许可以解释他对巴洛克古乐推广所致力的目标。

所以,乐团致力于在演出时与观众多作互动,打造与在家听CD不一样的现场体验。莫特森特别提到演奏时乐手的表情变化与互动,在他看来,只有乐手沉浸其中、享受其中,才能让观众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生来必须巴洛克: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上演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全集-信息快讯网

演出现场(汉唐文化供图)

也正因如此,似乎可以透过他的解说感知,某种意义上,巴洛克音乐反而比交响乐更容易被当代观众所亲近。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旋律与节奏,时长也不会太长,所以对于普通听众来说,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们所做的是尽可能将音乐带给更普遍的大众。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中国观众并不理解巴洛克音乐时,莫特森纠正了这一想法。正如许多音乐家一样,在他看来音乐理解和欣赏并无“正确错误”之说。

确实,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带来一些理解上的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普通观众对于伟大作品、美好事物从发自本心的震撼与喜爱。

某种程度上,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此前的中国之行,反而让乐团总经理尼可拉·德·芬恩·利克特感受到了在欧洲体会不到的珍贵经历。他说,“尤其是在北京,我们看到台下有不少青少年来现场欣赏,你无从得知他们是否沉浸其中,但是他们全程都保持安静。而在中场休息和演出结束,这些孩子都会兴奋地簇拥到台前,好奇地观察一切。这在欧洲很难看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来必须巴洛克,这是乐团在莫特森带领下试图传递的一种精神。可这种必须并非固执的,而是开放发展的,触及人类共同情感的。

不禁想起采访临近尾声,莫特森面对为什么最初选择羽管键琴而非钢琴这一乐器时,他先是一愣,一度觉得无从回答。进而他试图解释:“无论是乐器还是音乐,我个人都更偏爱羽管键琴而非钢琴。最初我是学的钢琴,但后来转到了羽管键琴。我也会演奏许多现代的音乐,比如爵士等等。但是像李斯特、肖邦我反而没有尝试过。对我来说,这件乐器天然地与我产生了共鸣,从脑海、心灵,到全身心地去领会钟情于一种乐器,并与它形成共鸣。”

随后,他顿了一顿,给出了几乎与毛姆笔下思特里克兰德一模一样的回答:“我认为这并非是一种选择,不是我选择了羽管键琴,而是一种必须,似乎是我注定要演奏这件乐器。

热衷某种音乐,同样不关乎品味、学识与意愿。对于爱乐者来说,同样没有比这个回答更能说明问题了。

【相关链接】巴洛克在上海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意为“不规则的珍珠”,而后特指17世纪风行欧洲、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艺术风格。近年来,国内演出市场对巴洛克音乐的认可度普遍上升,许多乐团和艺术机构纷纷举办巴洛克音乐节,上演来自17世纪的歌剧、管弦乐等作品。

巴洛克主题,是上海大剧院节目内容中不容忽视的板块。2015年巴洛克女王乔伊斯·迪多纳托用她“24K纯金”般的嗓音在上海大剧院演唱了亨德尔、蒙特威尔第、斯卡拉蒂等人的歌剧选段;第二年,当今古乐领域最活跃乐团之一的英国协奏团和“世界十大乐团”之一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纷纷登上同一个舞台,分别上演了“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和巴赫巨著《马太受难曲》。作为当今上演率最高的巴洛克作曲家作品,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哥德堡变奏曲》等也频繁亮相上海大剧院。今年初,大提琴家王健演绎了巴赫全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青年钢琴家周善祥也在2017年上海大剧院音乐会上演奏了《哥德堡变奏曲》。

生来必须巴洛克: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上演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全集-信息快讯网

此外,由上海大剧院与汉唐文化共同推出的“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古典音乐演出项目,精心策划了“巴洛克主题月”系列演出与活动,每年5月都为观众带来一场巴洛克音乐盛宴,如俄罗斯“黄金时代”巴洛克室内乐团就曾于2015年和2018年二度造访,以本真演奏的方式展现巴洛克的辉煌和优雅;法国国宝级古乐团——“和谐之诗”古乐团在2017年以“巴洛克之乐”为题,鲜活重现了17世纪庆典的无穷欢愉和激情。汉唐文化并在2017年5月期间举办巴洛克音乐主题展,以多媒体及全息装置,为公众梳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加强对于音乐巨匠作品特点的理解。

此次上海大剧院也是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2019中国巡演的第一站,协奏团也将前往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广州其他五个城市进行演出。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