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声乐协奏曲《九色鹿的故事》上海首演,中国民间传说里有善良高贵和慈悲
享誉世界的费城交响乐团今晚(26日)来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在艺术总监雅尼克·涅杰-瑟贡的执棒下演绎三首作品——谭盾声乐协奏曲《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上海首演)、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和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歌唱家雷佳、钢琴家张昊辰助阵“费城之声”,共谱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华章。
“这三部作品将以费城交响乐团独一无二的弦乐、大师级的木管,以及无与伦比的铜管和打击乐完美呈现。”雅尼克演出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费交已经是中国乐迷的老朋友了,乐团和谭盾也有着渊源颇深的合作关系。“谭盾为费交写的新作《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能成为此次上海音乐会的开场曲目,是很完美的选择。”
据谭盾介绍,《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是为女高音和交响乐团而作。作品取材自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画,讲述了九色鹿舍身救落水者却被无情出卖的故事,塑造了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和见利忘义的落水者等主要形象,兼具叙事性和交响性。
“我从小是在浏阳河畔长大的,幼时最喜欢听爷爷奶奶说故事给我听。其中,就包括九色鹿这个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教育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高贵的人、有慈悲的人。”长大后的谭盾,在莫高窟内看到了壁画上的九色鹿,并希望把这个东方故事转化为声音,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以声乐协奏曲的形式展现,而这种形式在国内舞台并不多见,原因在于对独唱者的技术要求极高。据悉,雷佳在该作中一人分饰多角,包括九色鹿、落水者、国王、旁白等。作品融入了美声、民族、戏曲、说唱等多种唱法,角色之间的转换充满戏剧性。雅尼克认为,雷佳拥有天籁般抒情且跨度极高的嗓音,“我们一起在费城排练时,她出色的音乐实力和与我们合作时的化学反应令人印象深刻”。
从上海走向世界的“90后”钢琴家张昊辰,与费城交响乐团共同诠释了《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该作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单乐章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由他本人亲自指挥费交首演于1934年。乐曲取材自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同一个音乐主题的基础上展开了多次变奏,铺衍成一部大气磅礴的动人诗篇。
“张昊辰曾在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因此我们团里的乐手都对他很熟悉。昊辰绝佳的钢琴技巧和对音乐的想象力,是演奏《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不二人选。”雅尼克说。
此外,费交还上演了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完成于1902年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该作第四乐章由弦乐声部奏出的第一主题宽广而又充满力量,因此被人们称为“胜利的赞歌”,表达了作曲家内心“芬兰必将挣脱枷锁”的愿望。西贝柳斯在这部作品里,以具有民族精神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自己对祖国文化和大自然的热爱。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也是费交多次录制过唱片的拿手作品。
链接:享誉世界的“费城之声”在油罐回响,古典音乐与当代艺术融合激荡
1973年,费交成为首个在新中国演出的美国乐团。今天,费交则成为第一个在上海艺术新地标油罐艺术中心表演的乐团。这是费交本次访沪在东艺演出之外的另一个行程。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这场名为“油罐中的演奏会”的演出中,四位费交乐手演奏了三首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名作:莫扎特的G大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K387,第一、第三、第四乐章;鲍罗丁的D大调第2号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夜曲》;德沃夏克的美国四重奏第四乐章,以及三首中国听众耳熟能详的传统乐曲——《瑶族舞曲》《猜调》和《二泉映月》。
当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乐曲相继在油罐艺术中心回荡时,一场古典与现代的美妙融合的化学反应自然生发。
正如油罐艺术中心的创始人乔志兵所说,油罐作为一个承载艺术的空间,一个精神的容器,它的发展拥有无限种可能性。费交同样在为音乐艺术与公众教育的结合不懈努力,这种让艺术接近公众、与公众对话的想法与油罐艺术中心的创办理念不谋而合。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现场还特别放置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刘韡的视觉艺术作品——《轉變》。它是一个根据色谱设计的一组起伏不定又浑然一体的色彩梯度。康定斯基把色彩比作音符,认为音乐与视觉艺术这两种表现形式存在着融通关系,视觉艺术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律动与节奏,反过来音乐也可以展现丰富多彩的视觉画面。
这场演奏会将听觉和视觉、古典和现代并置,希望制造出一种奇妙反差,同时探索不同艺术形式间跨界融合的可能性,带给观众全新体验。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图片:叶辰亮、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油罐艺术中心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