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掉“两只桶”,村庄和街道美观多了

2019-05-09信息快讯网

撤掉“两只桶”,村庄和街道美观多了-信息快讯网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蹲点采访报道,记者将深入基层一线,蹲点调研采访,与各界群众深入交流,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鲜活生动的实践展现这座城市7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其中,围绕今年7月1日起即将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本报记者赶赴崇明区蹲点采访,深入生态岛新农村的田间地头和新城区,与农民、基层干部等各方交流,全方位展现全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探索、实践和经验。


崇明岛西北部的新中村是全国文明村,村里环境干净优美,花园、菜园和果园等环绕房前屋后,这个村还头戴市文明村、市健康村、市美好家园示范村等多顶桂冠。也正因为这副好“身板”,新中村成为崇明区首批试点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的村庄之一。

去年8月,新中村村民在家分类垃圾一年半后,村里开始陆续撤掉三个生产队100余户村民家门口的一干一湿两个垃圾桶,由原来的上门收集垃圾改为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从户内两分类升级成“两定”四分类;今年以来,又有五个生产队加入。村里计划,今年底前动员所有18个生产队800多户村民全部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

记者了解到,新中村所在的崇明区新村乡六个村庄里,已有34个生产大队的756户村民撤掉门前的垃圾桶,走到“两定”点位分类投放垃圾。试点生活垃圾“两定”投放的村干部和村民认为,此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投放点位选择要恰到好处,二是要选合适的志愿者。只要跨过这两道坎,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农村撤桶、“两定”投放这事就能行。

恰到好处选择“两定”投放点位

在新中村三队,前后错落的民居中间,一座披着芦苇“外衣”、简朴天然的木制棚子安静地矗立在路边,和周围的好景致融为一体。木棚门上挂着“新悦坊定时定点投放”的彩色字,周身挂着垃圾分类宣传语和葡萄藤,后面还有桃树、月季、色叶灌木等植物,装饰篱笆上挂着大大小小的彩色轮胎,精致有情调。

这是34户居民的垃圾“两定”分类投放点。木棚里面也大有文章,干湿垃圾桶摆一边,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桶摆对面。墙上挂着“定时定点投放及党员连片保户公示”牌,每位党员平均包干结对五户人家。公示牌用黑色水笔写明每户的投放时间、已投放人家的分类质量,如果得了“五角星”,表示分类质量好。

公示牌上,户主后面都有一个二维码,扫码进入新村乡垃圾清运监管信息系统,可查阅户主姓名、门牌号、结对党员姓名、包片干部,以及去年8月至今农户户内分类垃圾和有害、可回收物兑换积分等信息。棚内墙上还挂着四类垃圾的常见品类,以及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兑换生活用品的比例等宣传和公示。

定投点所在地是一块十来平方米的农户自留地,紧邻村民家,最近处离民居窗户只有三米左右。“刚开始选这里,住得近的不愿意,担心脏、有异味;住得远的也不愿意,抱怨要走一段路。”村党支部书记宋耀忠说,当时带着村民代表到提前两个月推行“两定”分类投放的新浜村参观,并说明将配置志愿者每天打扫卫生,湿垃圾日产日清,避免异味,这才打消各家顾虑,获得村民支持,建点、撤桶,开始“两定”投放。“总体上,选址要离大部分村民家尽可能近。”

志愿者第一时间检查分类质量

新悦坊“两定”投放点选址还有一个亮点——离负责点位的76岁志愿者蔡学明家仅十来米。他从自家窗户望出去,就能看清投放点情况。“两定”投放点要求村民在每天6—7时、17—18时之间定时投放;但为村民适应新模式,投放点一天24小时都开放,有人最早凌晨五点多钟来,也有晚上九十点钟来的。除了固定时段之外,蔡学明在家看到有人来,都会第一时间检查分类质量,记录投放质量和时间;如果村民分得不合格,他会帮忙再细分,并宣传分类知识。

蔡学明是一位老党员,与自家周围五户村民结对,负责提升他们的分类成效。“每天记录填写公示牌,到晚上擦掉;同时,公示内容誊在记录本上留档,这种本子已经写了四本了。”蔡学明说,刚开始,分类质量有三角形,表示分得不好,他频繁出手帮忙;现在,几乎都是五角星,需要帮忙的也少了,偶尔有人不小心倒错桶,他就用火钳捡出来。记者在现场看到,四类垃圾桶内的投放物基本都准确,没有不同类的“杂质”。

像蔡学明这样的志愿者也被认为是农村推行定时定点投放的一大法宝。“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是持续的事情,后期管理非常重要。点位选择除了考虑村民需要,也考虑靠近志愿者家,便于长效管理。”新村乡负责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副乡长蒋华说,农村是熟人社会,有群众基础且具有志愿服务精神的人很关键,有助于长效提升分类效果。此外,热心志愿者还要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投放垃圾。

不求速度,更看重源头分类质量

新村乡最早在生态岛上试点推行定时定点投放,从去年6月开始至今已建立31个“两定”投放点,基本按照一个生产队配一个投放点的比例推进。蒋华介绍:“全乡六个村114个生产队现在还保持上门收集和‘两定’投放并存的状态,有几个村的点位选好了,积极性非常高,村民也配合,但我们不求速度、不盲目扩张点位,更看重源头分类的质量。”

崇明区绿化市容局负责人表示,在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阶段,约六成村民家门口的干湿垃圾桶内的分类质量不错,但很难保证所有农户都能准确分类,在收集时如果遇不到不合格的,就只能靠保洁员二次分拣了;而定时定点投放可以即时检查每户的分类质量,当场纠正,培养源头精准分类的习惯。

宋耀忠介绍,新中村配了四名保洁员,以前,他们每人每天要上门收集200多户村民的生活垃圾,每天早上开始一直忙到中午,分类质量也很难保障,需要二次分拣,工作很辛苦;现在,保洁员直接在“两定”点位收集分类质量更高的垃圾,有了更多精力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刚开始推行时有压力有阻力,但适应一个多月,村民养成习惯就好了。前几天还有村民来打听他们生产队什么时候开始,看到试点的生产队环境变好,大家眼馋都在等。”

蒋华说,通过分类和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很多人环保意识明显提升了,此外,党员发挥引领作用,包干促进农户源头分类,联系更紧密,村里凝聚力更强了,对基层治理工作开展很有利。

记者手记:稳步提升垃圾分类质量

农村地域相对广阔,居住较分散,若撤掉门前的垃圾桶,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绝非易事。但记者在新中村采访时发现,一年不到,村民们都已找到“两定”投放的正确“打开姿势”。

生产三队的69岁村民陈婉蓝,提着一桶新剥下的蚕豆壳走到距家100多米远的定时定点投放点,往湿垃圾桶里倾倒后,她请驻守点位的志愿者蔡学明帮忙,把其中的纸巾团翻出来丢进干垃圾桶。“里面有几样干垃圾我心里是有数的。”她笑着说,“从去年8月到现在,我家一直得的是五角星。”

95岁的李桂英阿婆,虽然背有些驼,但坚持自己拎着垃圾,小步挪到50米外的投放点。由于年纪大,她始终分不清四色垃圾桶,志愿者赶忙上前接过老人的垃圾帮忙分投。

今年7月1日即将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全市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不可否认,无论在城区还是农村地区,撤桶、“两定”投放都会给市民生活带来一些不方便,但垃圾分类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有责任。基层和职能部门应和居民深入沟通,倾听、解决实际生活的困难,用合适的方式稳步提升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质量;而居民也应积极参与其中,用实际行动保护共同生活的环境。


作者:本报记者 李静
编辑:周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