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曾在民初广受欢迎,伍廷芳、李石曾、孙中山都大力推动过 |一点知识

2019-05-09信息快讯网

在传统中国,如果不谈佛教思想,素食在中国农书或者养生书里面,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早期的素食和肉食界限模糊,南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素食”部里,提到20多个食谱,用料绝大部分都是蔬菜或其他植物,但也包括了动物食材,比如建议煮瓜和菌类时,“宜猪肉, 肥羊肉亦佳”。可见,除了宗教严格禁止肉食的教义,通俗的素食并非指完全排斥肉食。当然,还有个“蔬食”一词,与素食有所区别。

文人养生传统大体上从南宋开始建构起来,其中重要著作就是《本心斋蔬食谱》,此书开篇就明示:这是一部“无人间烟火气”的优雅食谱,显示了文人饮食的原则:不能俗气、过量,要配合文化身份、生命观以及宇宙观。

这类文人食谱点出一个重要的饮食原则,就是对“清”的讲究,这点在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山家清供》也是一系列食谱,“清供”不排除肉食,有猪牛羊鸡肉,所谓的“清”就是煮法、吃法、做法要“清”。“清”的概念从南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明朝高濂《遵生八笺》(1591)从各个层面探讨了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养花草、收藏古玩、房中术等。饮食部分很长, 强调了淡和薄的概念,与“清”相呼应,“淡,对浓而言,若膏粱过度之类,如吃素是也”,而“浓”就是吃肉喝酒太过。高濂认为文人饮食不能太“浓”,并以诗句说明:“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在这里,厚淡浊清,并非单指肉和菜的区别,而是怎么个吃法。《遵生八笺》中还按照食物重要性作了一个排序,提出文人养生的饮食次序应该是:首茶水、次粥糜,然后依次是蔬菜、薄叙脯馔醇醴、面粉糕饼、果实之类。由此可见,文人养生传统里的素食,并没有将肉类和蔬菜严格对立起来,只不过肉的重要性相对较小,不管是在量还是质的方面。

素食曾在民初广受欢迎,伍廷芳、李石曾、孙中山都大力推动过 |一点知识-信息快讯网

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笺》从各个层面探讨了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


从20世纪初到1920年代,素食在传统的基础上被建构成为中国的新理想。民初的素食主义是从传统文人素食里蜕变出来的,最重要的提倡者就是伍廷芳(1842—1922)。伍廷芳出生于南洋,很小就跟随家人回到中国接受传统教育,后来留学英国攻读法律,回到香港后成为第一位在这个英国殖民地担任律师的华人,并且主导了晚清的法律改革。

伍廷芳于1914年写了《延寿新法》,从人体生理构造的角度来推广素食,文中写到“须选择质清而易消化者以充饮料”,可见其很受传统养生概念的影响。他还举例说明“牛羊牲畜, 肥甘腻滞, 鱼虾鳞介, 腥杂污泥, 自异轻清之品, 渣多难化, 便非肠胃流通之所宜”,主张为避免让肠胃堵塞,必定要拒肉食, 重素食。这里他明白地把植物类食物归类为“轻清之品”, 已脱离传统“素食”的概念。

伍廷芳非常熟悉当时欧美的科学论述,他根据西方解剖学对人体构造的描述来提倡素食——要想身体健康,体内不能存留有毒素的东西。而他认为肉类多含毒素,“清”的素食更为健康。伍廷芳的素食论在1910—1920年代,影响了很多知识界人士,如丁福保。丁福保年轻时并不食素,他说自己之所以食素就是受到了伍廷芳的影响。

民初另一名重要的素食推动者就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另外三人分别为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最初是个无政府主义者,1902年留学法国攻读生物学。他于1907年开始发表一系列科学论文,研究的题目就是黄豆。李石曾对大豆的热情,不但体现在学术研究里面,他还身体力行地于1908年在巴黎开了一个豆腐厂,推动食用豆腐。

素食曾在民初广受欢迎,伍廷芳、李石曾、孙中山都大力推动过 |一点知识-信息快讯网

伍廷芳于1914年写了《延寿新法》,从人体生理构造的角度来推广素食


与伍廷芳不同的是,李石曾不是从人的生理构造来谈素食的好处,而是从食物的化学成分来提倡素食, 他后来写了一篇《肉食论》来详细解释食物的化学内容,并强调,“就食品化学而言,肉食可免,而素食不可免”。李石曾认为,蔬菜具备所有的营养元素,肉类则有欠缺;他还指出,动物被屠杀的一刻,体内会产生毒素,同时肉类具有刺激性,会影响人的大脑、情绪。李石曾坚信中国人吃蔬菜和谷类是比较符合国情和经济条件的,于此,他提出“清源说”——“今中国食肉之风,本未盛行,牧畜尚未发达,乘此时机,宜为清源之策”。

素食曾在民初广受欢迎,伍廷芳、李石曾、孙中山都大力推动过 |一点知识-信息快讯网

李石曾对大豆的热情,不但体现在学术研究里面,他还身体力行地于1908年在巴黎开了一个豆腐厂,推动食用豆腐。


至于把素食提升到建设现代国家的层面,没有人比孙中山说得更彻底了。他在1919年的《建国方略》中构想了未来中国的蓝图,第一章中就表示:“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所以对他而言, 可口的素食可成为新中国的主流饮食习惯: “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又中国人口之繁昌,与乎中国人拒疾疫之力常大者,亦未尝非饮食之暗合卫生有以致之也……”“西人之倡素食者,本于科学卫生之知识,以求延年益寿之功夫。然其素食之品无中国之美备,其调味之方无中国之精巧,故其热心素食家多有太过于菜蔬之食,而致滋养料之不足,反致伤生者。如此,则素食之风断难普遍全国也。故中国全国皆素食,已习惯为常,而不待学者之提倡矣……”

简言之,虽然中国人不了解卫生知识,没有西方人关于蛋白质、营养等的概念,但是几千年来的素食习惯却是十分合理的。孙中山举此例来论述“知难行易”,即中国人虽在很多方面缺乏科学知识,但实际行为其实符合科学与国情, 不用再特别推广。在这些论述中, 也可看出李石曾对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无疑把素食提升到了建构国家的层面,特别是把大豆、豆腐等食品看成代表中国文化与民族的食物。

其实,在孙中山写作《建国方略》的年代,素食的流行已具有全球性。李石曾在《肉食论》里就提到,“近世之化学家、生理学家、医学家、卫生家,群出而阐明其(素食)学理。素食主义乃及于全胜之时。”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甘地。甘地去欧洲留学之前并非食素,甚至认为印度人要多吃肉,才能让身体健康强壮以免于受英国殖民者欺负。后来甘地在欧洲的交际网络以英国的左翼文人为主,其中不少素食者把他带上了素食的道路,他返国后再把素食与政治运动结合起来推动印度独立。




作者:梁其姿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任思蕴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次出国又回国,这位留美医学博士最早将前沿心脏病学知识用于中国病患,他就是中国心脏病学之父董承琅
大健康概念火热,新模式推动行业走出新路径
秉承五四精神,在建功立业中推动时代的发展
以开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央广时评】让信息化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央广时评】让信息化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还在用email交流吗?email会消失吗? | 一点知识
文汇智库 |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与工业化蓝图
线路知识小纸条,写了上万张(爱国情 奋斗者)
五四爱国运动给孙中山带来怎样的思想转变?这个展览告诉你!
当年的“留美幼童”,平均年龄只有12岁|一点知识
优化“东方美谷”营商环境,奉贤检察院推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上海科技节要开幕啦!300多家科普教育基地、100余家重点实验室将向公众开放
撒花~~今年陆家嘴将开出一家市内免税店,又有地方剁手了!
释放数字活力 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
每200克达到1000亿个乳酸菌,光明乳业制出首款添加自主知识产权菌种的酸奶
“文明互鉴推动世界和谐共处”(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 
【中国那些事儿】东北新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港媒:中国“锈带”开始闪光
绘制多彩文明图谱,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新华时评 | 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就有目共睹
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世界共同繁荣
功德林可能并非上海第一个素菜馆——摩登素食主义在上海|一点历史
铁路怎么修?孙中山有四个原则
【地评线】秦平:坚守为民初心 扛起复兴使命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