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的商品化要到10多年后才在上海生根。1922年在上海北京路开业的功德林,是成功的商业经营。不过,也有数据显示,功德林可能并不是上海第一个素菜馆,根据资料,早在1916年,上海就有一家素菜馆遭致了火灾。
功德林于1922年设于北京东路、贵州路口
餐馆作为带来身份地位象征的公共场所,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素食。功德林成立之初有三个目标:首先是赚钱,其次是推动素食,最后才是弘扬佛法。当时的报章杂志上记载过很多到功德林吃饭的人,并不见得都是信佛之人,有很多摩登人如郁达夫、田汉、欧阳予倩、郑振铎、泰戈尔、佐藤春夫等都曾在此聚餐。由此可见,功德林已经成为上流文人雅士交际的地方。
素食如何成为标榜“摩登”的行为?这还要提到上海的几位素食名人:丁福保与两个上海著名洋人米勒耳(Harry Miller,1879—1977)、施列民(Arthur Selmon,1877—1931),后两位都是基督复临日安息会的美国医生。米勒耳写过一本名为The way to health的书,翻译成中文叫《健康生活》,伍连德为此书作了序,赞扬米勒耳在推动素食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并认为素食符合中国习俗。米勒耳后来担任上海疗养院院长,并发展素食谱,在疗养院里推行,介绍如何做全麦面包,还引入中国素食元素如豆腐,提倡把素食做得更加可口好吃。在米勒耳的推动下,素食结合着洋味与传统中国烹饪特色。施列民1917年出版《延年益寿》,此书后来共有11个版本,大力鼓吹素食的好处。
第一排左六为时任上海疗养院院长的米勒耳
然而,摩登素食主义到了1930年代开始受到猛烈的攻击。这段时期的“改革素食中国”运动有两个关键人物:吴宪和窦维廉(William Adolph)。
吴宪(1893—1959)是著名科学家,也是典型的五四知识分子。他11岁便参加了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考试,后来取得庚子赔款留学生资格到麻省理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1916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代回到北京协和医院任教,1924年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系主任。1948年,当选“中研院”第一届院士。吴宪最为著名的论文之一就是1927年的“Chinese diet in the light of modern knowledge of nutrition”,同年出版中文版《中国食物之现代营养学识观》。后来很多外国科学家写信索求此文的影印本,可见这篇英文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的重大影响。在论文中, 吴宪从生物化学的观点来攻击素食,他比较了中美膳食中的蛋白质及热量,指出中国膳食缺乏动物脂肪与蛋白质,并得出以下结论:由于膳食缺乏动物蛋白质,“我国人之体格较英美人为小,寿命较短,婴儿及成年者死亡率亦较高……此外如懦弱、无恒、不进展、不探险、适于茍安等均为我国人之特性……”
1928年至抗战前,吴宪还到北京、东北、上海、南京等地做了一系列地方膳食营养调查。他同时进行了白鼠实验,观察吃肉与吃素的两组白鼠在生长、活动力、生育及后代发展上的差异,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的科学期刊里。同时他还依据对古书的了解,从文化角度抨击素食,指出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虽然不是全国人吃长斋,但认为素食是个美德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中国社会没有积极发展肉食, 这无疑是害了中国人。
窦维廉(1890—1958)为宾州大学毕业的营养学家,先后在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协和教书,还于1923年、1925年在山东做了农村膳食调查,为最早在中国进行此类调查的学者。窦维廉在此时对素食采取了比较中立的态度,他认为中国北方农村膳食内容丰富,虽肉食不多,但“东方人肉食不足之害低于西方人肉食过量之害”。
但是到了1938年,窦维廉的立场有了大幅度的转变,他提出了“素食中国”(Vegetarian China)观念,以占中国人口八成的农民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作为主题,在著名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上发表论文。这短短数页的英文论文,至少有5个不同版本的中译版。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it is probable that as an accepted nutritional regimen, pure vegetarianism is on the wane”(指曾被接受的纯粹的素食习惯已在世界退潮),他认为中国农村膳食虽已达到起码的营养要求,但营养质量必须提升,应增加动物蛋白质与钙的成分,以追求最高质量的人体活动力。他同时向中国建议推进工业化,以减轻对农地的压力。窦维廉此时的立场改变显然受到吴宪研究与论述的影响,这篇论文也多次引用吴宪的研究成果。
在反对“素食”的声浪中,1936年中国营养学会成立,1938年中华医学会的“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报告出炉,1945年国民政府民食改进委员会成立……这些制度上的建立基本是由留美的中国学者主导的。所以说,“素食中国”在战前有了第二层意义,素食成为被改革的对象。
作者:梁其姿(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人社中心合聘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历史讲座教授)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任思蕴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