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草根”碰撞出火花,安亭的这个社区搞了个“社区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嘉定安亭陆巷社区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来自台湾高校、上海同济大学等不同专业的大咖专家,来自全国各地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及其他高校的专业学生们,来自嘉定不同社区组成的强大学习参与团,还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样本社区的居民们集聚一堂,共同参与了一次“共治的景观 社区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专业智慧与草根思想的碰撞
在为期5天的“工作坊”期间,专家和学员们各尽所长,对陆巷社区现有景观进行设计改造、优化升级,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生活性的解决方案,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改造工作。
台湾联合大学建筑系教授、上海益家邻社区治理发展中心荣誉顾问王本壮老师从建筑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对工作坊提出从面(陆巷蔷薇愿景)、线(入口及社区主干道)、点(闲置空地小公园)三个维度来设计社区3-5年的发展规划。王老师指出社区规划的核心价值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地人才养成及长期经营永续推动,设计要有适居性,还要与居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同济大学景观设计系教师 、上海社区花园倡导者与实践者刘悦来老师则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出发,以“创智农园”和“百草园”的具体案例,来介绍如何进行社区微更新、如何动员公众参与以及如何实现在地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联结。一言概之,设计要好看、要好用还要永续,设计要尽量遵循自然,减少人工养护成本。
嘉定区地区工作办公室徐晓菁科长从社会治理的角度,介绍了嘉定区社区治理的发展历程及政策支持。徐科长提出“改变人,培养居民们的社会责任感”是社区治理的目标,“改造社区”是方法与过程。社区治理要符合社区需求,连结社区特色。
工作坊的学员们来自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学员们如何能够让自己设计的方案落地,且能被没有专业背景的居民理解、认可?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家进行了走访、调研、沟通、访谈。通过各种形式与在地居民的沟通,收集到了与设计方案直接相关的有效意见,学员们马上动手调整,让设计方案更接地气!专业知识与草根需求的融合。
学员们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制定了设计方案,在专家导师们的点评后,学员们深谙最终居民说好才是真的好,居民才是最终评判者,利用休息和调研时间,再一次走访居民,更加明确了设计意义和目标,“以人为本、立足居民”,使居民需求与专业的设计两者的完美结合。
共营的陆巷社区是什么样的?学员给出的答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同济大学刘悦来老师在点评时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次工作坊实际也是教学的过程,学员们多次调整设计方案的过程就是学员与居民互动的过程,这才是参与式设计的根本。参与式设计没有终点,设计没有终极蓝图。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的萧易忻老师则表示:宜居社区不仅是空间环境上的改造,还可以考虑将社区的人文底蕴呈现出来,把居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实现历史故事空间化。
徐晓菁科长表示:以空间改造带动人的行为的改变。社区治理核心是人,希望通过共营,形成制度、建立机制,通过大家共同协力、共同营造,把社区的环境营造的越来越好。
嘉定区地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剑对学生们的设计方案给予赞许,并指出,不能把设计仅仅停留在图纸上、模型上,要从与陆巷社区最贴近的点开始实施起来,让设计真正的留在社区,甚至把好的设计方案推广应用到嘉定区的各个社区。
5天的社区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圆满结束,这个"高大上"的活动,让参与的各方都各有收获。
专业学员们:学员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要与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相匹配,才能让专业知识与技能得以最好应用,通过在地实践、深入社区,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居民们的日常生活轨迹相融合,实现设计方案的专业性与可行性。
居民:通过专业老师与学生们的指导,见识到了专业性的重要,领略到了如何以更专业的方法开展社区共营,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找到了认同,形成了共识。
学习团:通过互动式的参与,与学员、居民共同探讨社区景观的改造。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丰富了对景观使用的认知能力。同时,将这几天学习到的宝贵经验及专业知识带到自己所在的社区,改变社区,同时影响更多的居民。通过互动式的参与,与学员、居民共同探讨社区景观的改造。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丰富了对景观使用的认知能力。同时,将这几天学习到的宝贵经验及专业知识带到自己所在的社区,改变社区,同时影响更多的居民。
无论是居民、专业者还是学习者,共同的协力参与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员们是参与者也是引导者,居民在专业者的引导下,能够产生对社区问题的评判意识及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共建宜居家园意愿。
作者:薄小波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顾一琼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