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湿垃圾处理站建成了景点,这座“才貌双全”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可实现湿垃圾不出社区、处理不过夜
陈家镇裕鸿佳苑安通东路北村是一处大型回迁安置社区,518户村民于2017年8月间陆续回搬住进新楼房,在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清新的社区环境里开始了新生活。去年9月,这里又建起全区首座安置在小区内部的湿垃圾末端处理设备——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实现湿垃圾资源化处理不过夜、不出小区,日产日清,全部循环利用。
运行9个月,这处紧邻居民楼的湿垃圾末端处理站表现如何?记者现场探访了一番。
结构和技术全新设计,减少对周边外界环境影响
安通东路北村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位于社区安瑞路大门处,原址是社区垃圾厢房;紧邻小区97号楼,最近处只有十多米距离。处理站外表设计、用色清新时尚,主色采用小区楼体的黄色和红色,再装饰上木格栅、木质围墙及绿萝和盆栽草花等;对面空地上设置鲜亮的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机及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整个区域和社区环境融为一体。处理站旁绿化带上辟出一条小路,是93-97号楼居民通往大门的捷径,门前不断有村民穿行。
约50平方米的湿垃圾处理站分别向小区和安瑞路开门。两边都是两道自动感应门,人进入第二道门时,外面的第一道门会自动关闭,留一个环境缓冲区域;第二道门上有一排风帘,往下吹着新鲜冷气,阻止里面空气外溢。社区所属的先锋村裕鸿佳苑第六工作站联合党支部书记施冬森介绍,“处理站采用微负压技术,里面气压低于室外气压,里面空气基本不会溢出来。”
站里面,湿垃圾处理机不工作时上部投料口关闭。室内有些许气味,但不戴口罩几秒钟后便已适应。保洁员戴着口罩清洁垃圾桶。施冬森介绍,定时定点收集的湿垃圾拉进站内后,在处理设备上经过强力粉碎、压榨脱水、高温烘干、生物发酵等一系列处理后,有约5%的回收率。村民回搬后,裕鸿佳苑社区开始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设了3个投放点,配备志愿者蹲守。每天早上7时-9时、晚上17时-19时定时投放,早晚分别收集约120公斤和180公斤湿垃圾。保洁员把湿垃圾拉进处理站,不用二次分拣直接投进处理机,每次投料大概需要约30分钟,从投放到发酵后产出需要5-7天。
陈家镇做过一个测算,一个三口之家每天大约会产生0.5公斤-0.7公斤湿垃圾,早晚各收集处理一次,小区住满是1148户,综合考虑后选取每次处理能力为0.5吨的设备。施冬森介绍,“压榨脱水及高温烘干时的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发酵废气通过环保过滤装置预处理后,排送至喷淋洗涤塔净化,再经过活性炭装置过滤,最终排到一片花草绿植间;最后的有机肥主要用于绿地、公益林、家庭养植等用途。”
前期做足工作,后期注意管理和保洁
湿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湿垃圾含水量高,易腐烂产生臭味,如果不分类会污染其它垃圾,还易产生渗滤液等二次污染物。正因如此,多年来,湿垃圾处理场所建设一直面临“邻避效应”。然而,湿垃圾其实也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其中的粗蛋白和粗纤维等有机物含量高,只要分类彻底,经过生化处理、产沼、堆肥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置后,具有一定的资源利用价值。
在本市郊区,“就地就近、一镇一站”用小型末端处理设施和分散设备资源化处理湿垃圾是目前的主要做法,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湿垃圾大型末端处理设备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等工艺开展资源化处理。2017年以来,崇明区按照“一镇一站”标准,建成运行52座村级湿垃圾处理点、21座镇级湿垃圾集中处理站,用分布式处理,实现就地就近消纳和资源化利用,确保湿垃圾不出乡镇。
安通东路北村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建设前,居民曾有担忧,最主要有两点:一是怕噪音吵,二是怕气味臭。陈家镇党委副书记陆建军坦言,“说实话,我们也担忧将来会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后来,工作人员到全市各处调研,多方对比技术,全新设计处理站的构造和技术,对废水、废气、污泥排放都提出更高要求,就有自信可以解决居民的担忧。”
施冬森介绍,为让居民更加了解湿垃圾末端处理项目,社区楼组长和党员志愿者分别和自己结对的村民沟通、讲解,倾听意见;镇里和居委会工作人员邀请38位群众代表、楼组长及社区党小组组长,一起到陈家镇瀛东村已成熟的湿垃圾处理站参观,了解设备运行后的状况。项目规划在社区宣传栏公示7天后,最终于去年九月建成投运。
离处理站最近的97号楼住户田老伯说,“这站没什么气味、也很安静,家里有大人有小孩,这边的窗户一直开着。”隔壁96号楼刚刚搬来三个月的王斌也说,“家里窗户一直开着,到现在还没闻到过异味;从处理站前走来走去也从没看到污水等脏东西,这个处理设施挺好的。”同住96号楼的沈先生告诉记者,“其实建之前自己和家人有过顾虑,担心会脏、有臭味,但建完后发现没这些问题,家里也闻不到异味,对我们正常生活没影响,倒是比以前的垃圾厢房环境更好了。”
“现在,有村民的子女节假日回家,父母会把这里当景点介绍给孩子。”陆建军说,后续的精细化管理很重要,这里一直有人值守,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行,并保持清洁的卫生条件,减少对居民的影响;随着人口增加,未来设备会有升级更新。
陆建军透露,目前,陈家镇正和区域内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市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中心和3个大型集贸市场沟通,计划建立湿垃圾就近处置场所;并因地制宜在更多大型社区和村庄推行湿垃圾末端处理设施。此外,陈家镇还将开展湿垃圾处理精细化研究和工作,有针对性地处理餐厨垃圾和农业垃圾等各类湿垃圾,倡导村居民再把湿垃圾分成餐前后餐后湿垃圾等。
作者:李静
摄影:邢千里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邵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