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共建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力量 ——解读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9-05-16信息快讯网

为共建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力量 ——解读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信息快讯网

昨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左图:与会嘉宾在开幕式上。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草木生长,共襄盛举。15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现场聆听。

“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站在亚洲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为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和平发展提出中国主张、贡献文明方案,赢得各方广泛赞誉。

挖掘文明力量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习近平主席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时代之问。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开宗明义,深刻阐明文明对现实世界的推动作用。

首创性,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大会由习近平主席亲自倡导举办,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域内外代表2000余人就治国理政、维护文明多样性、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青年责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各国民众广泛参与。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对世界各国数千年来密切联系的深深致敬。”听了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用“历史性”一词描述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呼吁以对话交流的视角看待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抵制固步自封的倾向。

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饱含深情地回顾亚洲文明的悠久历史,列举亚洲文明的辉煌成果,展现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历程,阐明亚洲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贡献,进而首次提出“文明自信”的概念。

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

“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习近平主席用三个“期待”概括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与会嘉宾强烈共鸣。

宣示文明主张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习近平主席的话深刻揭示了文明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从文明视角、精神层面挖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前进动力。

四点主张,为文明交流互鉴指明路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一系列务实举措,呼应不同文明国家人民的期盼——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同各国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同各国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

以文会友,以文富人。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肩负大国担当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今天,习近平主席这样阐述中国同亚洲、同世界的关系。

这是来自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启迪——“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习近平主席纵论古今,阐述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奥秘——兼收并蓄。

这是心系人类未来发展的大国担当——“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中国方案、应者云集,背后是中国理念的强大感召。

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以启迪人心的理念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为世界发展注入动力,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编辑:周辰

来源:新华社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