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贝聿铭!

2019-05-18信息快讯网

再见,贝聿铭!-信息快讯网

当地时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纽约家中辞世,享年102岁。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香港的中银大厦,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在世界各地留下的不少作品都成了所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卢浮宫博物馆发表公告称:“贝聿铭为一位富有远见的建筑师,拥有绵长而灿烂的职业生涯;他不仅延续了12世纪以来卢浮宫的建造精髓,更以果敢的精神带领卢浮宫走向现代。”据悉,今年恰逢玻璃金字塔落成30周年,卢浮宫将组织系列活动,在整个2019年向贝聿铭致敬。

苏州博物馆则发文表示:“贝聿铭为苏州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世界认识苏州的一张名片,是苏州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贝聿铭喜欢光。在他的作品中,光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认为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无力的空间是不能容人的,而在他的观念里,一座建筑充满了人,才是最有魅力的时候。

因在美国吃不到好中餐,贝聿铭晚年曾想搬回中国

贝聿铭的弟子、建筑设计师林兵曾在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工作过12年。他昨天告诉记者,今年3月底,自己还到美国看过贝老,“当时我特地给他找来了一位厨师,在他家中做了一顿腌笃鲜。老人高兴得不得了。”原来,晚年的贝聿铭,对于故土的思念越来越浓,常常说在美国吃不到好的中餐,甚至戏言想搬回中国度过余生。可惜长途旅行对晚年的他是一种奢望。

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与贝聿铭有过多年交往,他回忆说:“家乡苏州的桃花坞年画、鸡头米、西花桥巷,都是这些年贝先生常常念叨的。”他还记得2001年第一次随苏州市政府代表团去纽约和贝老就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一事接洽时的情景:“第一顿饭贝先生想请家乡人在纽约吃家乡菜,也生怕我们吃不惯西餐,于是特地找了他认为在纽约最正宗的苏州菜馆。那是苏州一家老字号酒楼的老师傅开的。当时,我们给贝先生带的礼物则是两斤鸡头米,特意装在保温桶里带了过去。听说他喜欢听评弹和昆曲,还特地带了个DVD机和相关DVD。”

尽管高中便离开中国大陆,受过颇多的西方教育,贝聿铭却说“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当年赴美国留学,贝聿铭是为了追随现代建筑理念而去。到了美国,他才渐渐意识到,国际化建筑是有限度的,当今的建筑不能脱离所在地的气质、历史、人文和生活——那些是各不相同的。而给了他莫大启发的,其实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让他意识到建筑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贝聿铭生前也曾坦言:“老子的思想对我建筑思维的影响大于一切。”

用跨越东方与西方、连通传统与现代的独特设计征服世界

贝聿铭一方面不承认贝式风格的存在——在他看来,建筑不是孤零零的房屋,而是一个整体,需要着重考虑的地域、环境等要素都是变量,另一方面他又可以说是用浸润在骨子里的中华美学征服了世界,用跨越东方与西方、连通传统与现代的独特设计征服了世界。

就拿他生前亲切称呼为“心爱的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来说,曹俊告诉记者,当年苏州方面与贝先生在纽约第一次碰面期间,贝先生就提到了文徵明、唐伯虎,也说到自己对苏州园林的看法。“他认为苏州园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也是世界上最令人折服的景观设计之一。那次他还专门安排我们到大都会博物馆看了‘明轩’,那正是依照苏州网师园里‘殿春簃’庭院建造的。后来我们才体会到,那时贝先生可能已经在构思苏博新馆的设计了。”

林兵则回忆道,苏博新馆的设计过程对贝老而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温故知新的一个过程。他坦言离开中国太久了,对于这里的传统文化需要一个重新了解的过程。”2006年,苏博新馆的建成,令人大开眼界,好评亦如潮水般涌来。但林兵透露,贝聿铭从不认为这座建筑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结合的唯一方式。“他认为这仅仅代表了自己的一种探索,他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探索,尤其是来自年轻人的探索。”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范昕
编辑:周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